人物採訪 成長的歲月 (受訪:如瑩法師)

    出家多年,身為老和尚的徒弟,我告訴自己:凡事一定要盡能力,無論常住哪一個道場,就把道場照顧好,好好盡自己的本份,這就是對老和尚的感念。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55期2020年7月

人物採訪 成長的歲月
受訪/若奘法師
採訪/編輯部

 

一、嚮往寺院的生活

 

如瑩法師在學生時代就參加佛學社,很喜歡去寺院,憶起當時……。

 

憶初學佛時,跟著老師去懺雲法師的道場,暑假時那裡有辦齋戒學會,我就去參加。因為學校裡有一位老師,以前是高雄醫大學哲學社

的副社長,原本就有在走寺院,實習時是她帶的,她就一直講佛法如何、如何好。不過當時她帶的幾位實習生都沒興趣,只有我興致勃勃,要去哪個寺院,我就跟著她去。

 

雖然很喜歡跑寺院,但是並沒有出家的想法,直到去南林精舍參加結夏安居的念佛,早上二點半起床,晚上十點就寢,念佛的氣氛很好,便萌生出世之想,覺得這地方很好,住山的感覺也不錯!漸漸的產生了出家的念頭,之後正好遇到一位同學,她說關廟有位師父在閉關,在她的形容之下修得多好又多好。當時只要聽到有寺院都很想去,也跟師父處得很熟,變得更嚮往,只要學校一放假我就往菩提寺跑,沒錢的時候才會回家。

 

二、出家並撫慰母親

 

出家的過程一定很精彩,能否說說當時的心路歷程?

 

原本學校畢業就要出家,因為母親極力反對,才會先去工作緩一緩氣氛,之後再慢慢的跟她溝通。二年後我就把工作辭了,一開始沒說要出家,只跟母親說我要去菩提寺讀佛學院。她可能想「讀書」還OK,無礙的!讀了一段時間後,我就決定要出家了,那時聽常住師父說,剃度時老和尚會問父母知不知道,這下慘了!父母親都不知道怎麼辦?我只好硬著頭皮打電話跟母親說:「媽!我今天要出家。」

 

因為當天才打電話,他們就沒辦法及時來阻擋了,出家之後還怕他們不能接受,過了幾個月,我把出家的照片寄給他們看,先讓他們適應,怕太突然他們會嚇一跳,說:「怎麼變了另一個人,好陌生!」

 

還好,經過兩年的溝通,母親比較能夠接受了,因為周邊的人不乏婚姻失敗的例子,我就一直跟母親說:「您看!結婚也不一定好啊!」最主要的原因是住在家附近的一位同學,她很早就結婚了,可是婚後生活過得不好,當然世上也不乏婚姻幸福的例子。

 

可是母親還是擔心,怕我出家後被欺負,她聽說如果沒拿錢去寺院,只能「吃苦菜」,以前有些地方是這個樣子的。母親又說:「妳工作沒多久,沒什麼錢,妳到那邊會吃苦的。」我說:「不會!我們職事是照輪的,不管什麼工作都是輪流的。」她才比較放心。

 

三、輪職事是一種自我挑戰

 

常住輪職,哪個職事讓妳覺得最具挑戰性?

 

對我來講,比較有挑戰性的是「大寮」,因為在家時沒煮過飯。在菩提寺剛出家也不會馬上輪到大寮,可是到古嚴寺就要輪大寮了,心想:「慘了!都不會煮,怎麼辦?」還好老眾都很包容我,她們說只要煮熟就好,不夠鹹沒有關係,太鹹就沒得救了。說起以前,都是一鍋滷汁,豆干、麵腸等全部放進去,輪大寮時心裡會很緊張,就會去問別人或做筆記!這個怎麼煮,那個怎麼煮,臨時抱佛腳,一面煮一面對照著筆記本。

 

四、加強梵唄的訓練

 

早期出家生活一定與現在有些差異,可否說說前後的樣貌與感覺?

 

當時在古嚴寺,我覺得自己蠻幸運的,遇到蓮池師,她很會帶人,又很有耐心,只要有事問她,她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教妳。

 

還有,某師在訓練人方面也是出了名的「強」。記得剛受戒回來,早晚課或佛事唱誦,她就直接讓我作主起腔,只好硬著頭皮上場,那就要事前想辦法加強練習,做好充足的準備。某師訓練人很有方法,她會先跟妳說一些激勵人心的話,彷彿事先幫你打一針強心劑,然後就站在旁邊看妳會不會出錯,像照顧一位剛呱呱落地的娃娃。記得第一次作主時,還真緊張,至今印象深刻:在一開始持甘露水出去灑淨時,由於太緊張,也不曉得大悲咒唸到哪裡了?還好她很穩定,還是照唸她的,貌似「老神在在」,一夫當關,鎮懾全場。她很有智慧,一定會排一位「強棒」在妳身旁,像個頂天柱,幫你撐著,不讓你搖搖欲墜。

 

說起她──在訓練「副懺」人才方面真是了得!不惜推出新眾,非常有氣魄!譬如:今年剛受戒回來,隔年她就教你走焰口的「十方禮」,在人事上,她訓練的功夫一級棒!有了臨場訓練,只要走上那麼一次,下次你就會牢記。記得那時焰口很少,有那麼一刻,她面帶微笑,卻又嚴肅的跟我說:「今年七月法會的副懺由妳來當!好好準備喔!妳沒問題的!」  

 

她當執事非常人性化,總是提前告知,我們即使很緊張也要趕緊學會,當時我們也很乖,她說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在她的「打鴨子上架」,強棒訓練下,很快就培育出人材了。

 

五、珍惜與計較

 

以上種種妳都能突破,那你有沒有遇過一件事情,或一個煩惱是無法突破的?

 

好像努力不懈就有突破的機會,成長就是這樣走出來的。有時妳怯怯上場,但現場的時空會逼著你去改變,逼著你熟練,所以凡事透過學習,一回生兩回熟,習得的經驗是最珍貴的。自擔任千佛山某分院道場的負責人後,因立場角度不同,接觸的面廣,跟人的互動多,比較會去了解一些人事的關鍵。還有信徒們常會帶著問題來,大家坐下來聊,讀自己,讀他人,慢慢的梳理問題的脈絡,用老和尚教的「止觀」做分析,日積月累,也會儲存一些豐富的知識經驗。

 

《老禪師的話》.〈要珍惜,不要計較〉:

「計較,往往是發生於自我意識強烈之時,所謂得失、利害,無非是私欲的作祟,如果不為煩惱所惑,不為所知障礙,必然擁有的全是般若與菩提。

 

因此,珍惜的結果是饒益的道,計較的後遺是感報的業......」

 

所以,我常想「自我是怎樣的一個成份?」如果平時愛計較、事情來了總逃避,圖個輕鬆過日,不願多方接觸與學習,不願付出與奉獻,好像都事不關己,有一天當自己碰到問題時,就不知怎麼辦了?因此,一個聰明的人,往往會從旁觀察別人怎樣處事應對。懷著一顆寬闊的心、豐富的知識經驗,就能靈活、妥適地化解棘手的問題,所以當珍惜與人相處的緣分。

 

尤其「聲」與「色」,是紅塵沙界顯現的現象,一般但為「聲色之相」所惑;學佛的人應該從中發現:是何因緣,形成如此?是何因果,造成如此?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出家多年,身為老和尚的徒弟,我告訴自己:凡事一定要盡能力,無論常住哪一個道場,就把道場照顧好,好好盡自己的本份,這就是對老和尚的感念。老和尚是一個德養很高的人,我們不是利根,能力又沒有那麼強,只能盡棉薄之力,哪怕只是一盞燭火,也要照耀四周,發揮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好好的維護身口意,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守護伽藍,饒益自他,這就是我對師父最大的緬懷與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