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白雲老禪師

 

  摩訶衍法在中國,不僅發揮了自覺自度,覺他度他的原有旨趣,而且融會了中國的文化、歷史、地緣、族性等特色,以及傳統的「明德、親民」精神;可以說,如今的大乘佛法,使得更加適合於現代的眾生,包括了東方和西方的所有現代人。

 

  桑蒙於摩訶衍法之前,是上承下化的薪傳者,有所謂「荷擔如來家業」的天職,肯定了「天人師」的美稱;因此,僧伽中的分子,無可置疑稱之為「僧寶」,可以當之而無愧;唯僧寶之尊,不是建立於「出家」之相,而是確立於「修養」的內涵之上。

 

  基於僧寶之尊,來自「法」的構成條件,而「法」的價值,來自「佛」的教誡;既然僧寶乃上承下化的薪傳者,當然,理法的深入,事行的實證,應以如如的修養,臻於真與善,明與覺,圓與妙的殊勝境界;也就是落實的、名符其實的天人師的應具條件。

 

  然而,如何是摩訶衍乘教下的三寶呢?

 

  這裡,且依華嚴經三寶章,摘錄大乘三寶的內涵,俾供參考:

 

  大乘佛寶──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具足法身、報身、應身,以及菩提、願、化、力持、相好莊嚴、威勢、意生、福德、法、智等十三身。

 

  大乘法寶──謂如來所說中道實相,及人法二空的理諦,乃至無量勝妙法門,能令眾生循此軌則而成正覺之法。

 

  大乘僧寶──謂具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正行,不著有無二邊,與中道義相應和,的確做到為天為人的師範。

 

  上述三寶,是依「法」而言,是三寶軌範性的皈依處;除此以外,尚有各種性質的三寶說,茲分別例述於后:

 

  住持三寶:

 

  佛寶──佛滅度後,以泥木等塑彫為像,藉之住世,流傳不絕。

 

  法寶──以黃卷赤軸記述佛語,藉文字相而流傳於世,也就是現今的大藏經。

 

  僧寶──捨俗棄髮,披剃染衣,遵循佛制而現僧伽之相,以能流通佛法者是。

 

  別相三寶:

 

  佛寶──佛具十身,名相差別不同;或謂佛初成道菩提樹下,示現丈六之身,及說華嚴時,現盧舍那之身。

 

  法寶──佛說一大藏教,具教法、理法、行法、果法的不同;或謂五時所說,大小乘經、律、論藏的差別。

 

  僧寶──謂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及至三賢十聖各別修證的不同;或謂稟佛教法,修因得果,有聲聞、緣覺、菩薩的差別。

 

  小乘三寶:

 

  佛寶──謂如來隱其無量功德莊嚴身,示現丈六紫金之相,以應聲聞、緣覺、人、天等機。

 

  法寶──謂阿含等經,為聲聞說四諦,為緣覺說十二因緣,依其教法,令其修行,超凡入聖。

 

  僧寶──依四諦、十二因緣,修斷見思惑,證真空理,而成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及辟支佛聖果者。

 

  同體三寶:

 

  佛寶──體性靈明,照見諸法,非有非空,圓妙明覺。

 

  法寶──法性寂滅,軌則可循,恒沙妙德,義諦如如。

 

  僧寶──法性明見,業道一如,性相和合,理事圓通。

 

  綜上所說,三寶分別,其實一以貫之;也就是說,現僧寶相,上承下化,依教如法,德義具足,代佛宣法,普利群命,饒益有情,則一體兼理,三寶無缺;或者說,僧是佛陀所制的僧,法是佛陀所說的法,佛是佛陀示現的相,性相不二,一體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