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研院園地 大佛腳下的安寧

    在一次共修的時候,教授師提出了一個課題「委屈」,有些同學分享家人受了委屈,一直不能釋懷,一生如此繼績消耗下去,一定很難過,那為甚麼要繼續呢?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49期2019年11月

佛研院園地 大佛腳下的安寧 /張鳳愛

 

小時候住的屋距離天空好像很近,清早門前的石頭和樹木為素白色的晨霧圍繞,黃昏山頂和屋簷被橙金色的陽光鋪蓋。坐在屋頂看夕陽,是童年最快樂的時光,腳下萬家燈火,一閃一閃的陸續亮起,與遠處海上的船燈遙遙相對,多麼美,多麼寧靜。這影像好像電腦的記憶體,仍然儲存著。

 

現在的屋距離天空好像遠了點,仍可看見星空、月亮和彩雲。夕陽下,坐在屋前,與狗兒玩樂,太陽在看不見的地方消失,天色漸漸地暗了下來,由深藍然後轉為墨黑,一閃一閃的星星和月亮悄悄地出來了。清晨,在屋內可靜聽春鳥、夏蟬、秋風、冬雨,日子充實的過著,日間與學生互動,晚間在田徑場上,假日往山裡跑。

 

二年前從香港來菩提寺四天,時值初夏,突然的大雨,把空氣清洗了,抬頭仰望,日間粉藍、晚間深藍色的天空裡有大佛;看見大佛,心裡感覺很安寧;像被刷洗過一樣。來佛學院參學,每天在如來殿做早晚課,早課清晨四時廿分,晚課下午四時五十分開始,一遍一遍的誦經,可以聽得出每位師父慈悲的祈求,祈求諸佛菩薩保佑眾生安樂。一星期七天,一個月三十天,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十年三千六百五十日,二十年七百三十日,日日如是,這份莊嚴的願力,是道的熱忱。

 

每星期日晚上在三寶殿有懺摩。這裡,我習慣每天靜坐時侯,檢討當天發生的人和事,五根五塵的反應,五蘊而生的受想,到底對自己和他人有甚麼影響:是好的、不好的,或是不確定的呢?有沒有在想行之間把間隙加闊,主動地做到不傷害他人及自己,又能達到好的結果呢?當想出問題的突破性解決方法,心中喜悅的時候,如清澈湖內看見石頭,那陽光直射透出一閃一閃的光,多麼地寧靜的光。 所以,星期日晚的懺犘是一星期的總結,再一次的思考,趕快在合適的時間修正。

祇要你肯思考,靜坐與懺悔是一個很好去觀照自己的機會,不分年齡,不分級別。

 

在一次共修的時候,教授師提出了一個課題「委屈」,有些同學分享家人受了委屈,一直不能釋懷,一生如此繼績消耗下去,一定很難過,那為甚麼要繼續呢?未學佛的人,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去分別、執著及計較於一些人和事,令自己身心俱疲。

 

學佛的人,明白實我或實法,實我是業我,有善、惡和無記即未定善或惡,這些種子存在我們無始以來每個人的阿賴耶識中。實法是道我,以道理方法為中心,明白人與人、人與事都是因緣法則、因果關係;縱使是業重,如能突破改善,可以輕受。所以,當了解為甚麼,發現問題在那裡,查找解決的方法,這方法有沒有缺失,自己有沒有受到傷害,當事人亦不受到傷害,才是圓滿的方法。

 

靜坐止觀中,思考為甚麼會為一些人和事煩惱,繼而感到迷惑;這種身心不自在,有時是因為人,有時是因為事。因為無明而「有」煩惱,經深入認識、探討、瞭解及發現後,想出了突破的方法,不再因此人或此事而感到不自在了;當中發現原來問題是在自己修養不夠,或者是計較執著在某一點上,想通了,已不同於原有的感受了,即「非有」的現象。這是菩提嗎?還要繼續去思考,心情舒泰了,但對人或事會不會再造成傷害呢?突破了,改變了,沒有傷害了,是「無」的現象。轉煩惱為菩提,要一直突破至圓滿的解決,達到不再計較和執著,才是「空」的修養。

 

有一天下午佛學院乘車外出旅行,翌日大家仍有點累,在行堂工作時,有師父問:

「昨天去那裡旅行啊?」同學興高采烈的答:「白河,看蓮花。」師說:「看蓮花這裡就有,不需要跑出去。」同學們回應:「哦。」俗語說:「言者無心,聽者有

意。」你不是他,可能不明白話裡的意思。同樣看蓮花,眼根與色麈相對而立色法塵境,意根參與生起法處的心識而發生分別,加上每人的末那識及阿賴耶識不同,一群人一起看跟一個人看,看蓮花海跟蓮花池,同樣都是看蓮花,每人的角度不一樣,想法也就不一樣。竟然,這純粹的簡單問好交談中,也有禪味!

 

 

把第一個起心動念以不亂的心對待,學習每個當下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在菩提寺的大佛腳下,冀從修行中得安靜、快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雲老禪師:

「有、無、非、空」這四個字很重要..… 佛法總是教我們怎樣去認識「有」,突破「有」,從而去發現不同於原有的我,最後還要做到連這個「有」也要清淨。

雲老禪師:

「所謂『懺』是檢討,『悔』是改錯,為什麼要跪在佛前?至少身口意心念是在很莊嚴之下,會去認真的檢討自己,然後去修改自己的錯誤。」「學佛是處於任何環境,關係到人與事,都有機會修行。」

 

唯識心理學:

「色法說:人類的感性,於心所有的各種現象,並非是自然生起,它來自人類本具的器材,感應於外界環境中的現實物相,然後生起作用,發動變化,而完成各種不同的情感反應;基於不同的情感反應,有不同的性質,所以稱之為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