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憂鬱(下)

憂鬱症患者最多的族群:
1、知識份子。
2、收入不夠支出的人。
3、專業工作者。
4、太過感性,容易激動的人。
5、太過理性,冷漠自傲的人。

自我檢查的重點:
1、身體狀況,健康出了問題。
2、言語技巧,少了轉彎方便。
3、意念思維,多疑缺少自信。
4、觀念偏頗,強調自以為是。

怎樣自己調適:
1、生活──擴大生活範圍。
增加興趣領域。
快樂旅遊度假。 

2、飲食──不可偏食。
營養均衡。
最忌零食。

3、意識──面對現實,不要遺棄家人。
縱處逆境,也要忍而化之。
心安理得,最忌杞人憂天。

4、運動──騎腳踏車。
走路游泳。
養植花木。

5、興趣──書畫音樂。
宗教正信。
獻身義工。

實 例
她先生是公務員,自己是退休老師。
從對話中敘事。
場景:寺院中客廳。
時間:上午九點左右。
人物:老和尚與患者。

對 白 一
「面對腐敗的政權,混亂的社會,不知如何是好的環境,應該如何自處?」
「妳受到了傷害嗎?!」
「令人身心不安,常常失眠。」
「想得太多、太複雜。」
「能不想嗎?所見所聞,都使人煩惱!」
「妳有能力去改變嗎?」
「人微言輕,徒嘆奈何!」
「既然不能,豈不是自尋煩惱嗎?!」
「沉默會使人喪志。」
「煩惱會使人傷身!」

對 白 二
「活著真沒有什麼意思!」
「死了呢?」
「一了百了!」
「能了嗎?關係妳的責任、權利、義務,更何況,父母子女之間,本有的因果和因緣,都不是說『了』就能『了』的!」
「親屬關係,是債務關係嗎?」
「是!不過這種關係有好也有不好!」
「不好的,是不是來討債的?」
「好的,也不一定是來還債的!」
「不瞭解所謂的關係,究竟涉及什麼?」
「因果的因,因緣的緣,本來就不是可以肯定的,所謂『相欠債』只是一種藉口;佛法中所說的,不在意今天已前的過去如何?而是在乎每一個現在的今天,必須把握所作因果的因,所結因緣的緣都是好的、善意。」
「沒有過去的因和緣,怎會有現在的、是好或不好的果報?」
「不錯!妳說得對。但是,妳把三世的時空拉得太遠;剛才強調現在的今天,其實可以縮短為一分一秒,甚至一剎那。譬如現在的這一秒,很快成為過去,同時,未來的一秒,隨即成為現在;佛教說三世因果,以時分來說,不可以臆測前世如何如何?!」
「可是,現在所作,並沒有現在受報!」
「妳是老師,不是經歷了學習做老師的、每一個不同時段的現在麼!?」
「那是職業,怎可以相提並論?」
「果報就是業報,包含了善的與惡的;業,是作為,概括事業、學業、行業等正當和不正當的。因所作為是因,然後必須循因而受果;故說凡所有作因,待緣而發,而後受果報;也就是世俗所說的,有多少耕耘,必然會有多少收穫,包括好的與不好的。」

對 白 三
「憂鬱與燥鬱,有甚麼不同?」
「最明顯不同的現象,憂鬱的人,往往傷害自己;燥鬱的人,多數是傷害別人。」
「應該如何克制?」
「不是克制,而是化解!」
「怎樣化解?」
「勉強自己面對它,探討究竟為了甚麼?然後認識利害,比較損益;終了,必定會發現許多平常意想不到,原來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化解憂鬱,不至成為病患的智慧!」
「很難!」
「衣食住更難,不是慢慢的都已經走過來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