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法相學93三乘行果--十迴向(四)

    談「無盡功德藏」, 這地方唸「藏」(ㄗㄤˋ) ,不可以唸藏(ㄘㄤˊ)。藏(ㄘㄤˊ)是把東西收藏起來;藏(ㄗㄤˋ)究竟是什麼意思?通常佛教有一個名詞「一大藏教」,在佛教裡這一大部分就是所謂的「一大藏教」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48期2019年10月

唯識法相學93三乘行果--十迴向(四) /白雲老禪師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還是談十回向,談「無盡功德藏」, 這地方唸「藏」(ㄗㄤˋ) ,不可以唸藏(ㄘㄤˊ)。先解釋一下兩者最大的差別,藏(ㄘㄤˊ)是把東西收藏起來,這很容易理解;藏(ㄗㄤˋ)究竟是什麼意思?通常佛教有一個名詞「一大藏教」,在佛教裡這一大部分就是所謂的「一大藏教」,很多人把它當成一大藏教(ㄘㄤˊ),那是錯的。「藏」是講一大部分,不是講少部分,而且這裡面非常複雜。假使百貨公司 ,如果以行業來講「百貨公司」這一部分就是一大藏;假使是一個電腦公司,以它公司所有的產品合在一起可以叫做一大藏(ㄗㄤˋ),絕不是一個單獨的,因為裡面的成分很複雜,類別很多。

 

現在看「無盡功德」,好像一看就很容易瞭解;「盡」是講盡絕,「無盡」就是無所限量,是一個永續的,沒有一個結束。所以談功德,以無盡功德而言,功德行為修養的本身就沒有結束的一天 ,因此是盡形壽或畢生,那就是一個無盡的說法。甚至有的菩薩除了盡此一生,他那種無盡功德的願會到生生世世,所以這裡「無盡功德」有兩種說法。一個是一期生死的無盡功德 ,就是這一生到死;再一個就是生生世世,多期生死的無盡功德。究竟「無盡功德藏」這一大部分是說什麼?就要瞭解「藏」是講某一部分,不是講指定的一部分。

 

我們看《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部經,大家看到的有《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這個不叫做「藏」,它只是藏裡的一個主題而已,因為裡面還涉及到好多的經典,譬如談兜率天,談十住行、談十住道,甚至於還談圓覺了義,都在這一大藏裡,因為它是談法界思想。所以這個「藏」,就是以法界思想一大藏而言。當然現在談無盡功德也不只是講布施行為於物質上的問題或精神上的問題,裡面是說無盡功德藏,凡所有任何的功德,都包含在這一大部分裡的皆是。

 

究竟怎麼去認識?舉一個例子就很容易瞭解,譬如我們成立一個施衣中心,經常接受善男信女貢獻出來的一些衣物,把它整理好做什麼用?當然要給予那些需要的人。而給予那些需要的人,這裡面就涉及到多少?一個是付出的人,一個是接受的人,中間還有一個執行這些工作的人。以整體來講,付出的人也是在這個一大部分裡;接受的人還是在這一大部分裡,當然沒有這些工作者,就不可能整理這些東西,把它送出去給那些需要者。

 

以物質而言,當然還須具備一種精神力量才能做到無盡的境界。可是有時會發現所謂的施衣中心在台灣的確不少,還可以發現很多以施衣中心為名 ,收集了那些舊衣服,另外還有一個衛星工廠,專門拿這些舊衣服來做拖把、抹布,將它賣出去,成為一個私人的財產。還有一個行為也值得我們考慮的,譬如有的衣服還能穿,他們就拿出去給人家,的確這衣服不適合穿了,他們就拿來改做別的用處,與那個做為私人財產的功德,可以說後者就有其功德,這是我們談物質布施的問題。

 

再看「法」的問題,怎樣到達無盡功德藏?剛剛談到功德,以這一大部分來講,所以學佛的人,我們告訴他要一門深入,不要什麼都去學。真正傳法、說法的人,他需要什麼都去學嗎?其實也不需要,為什麼?個人的時間、空間、智慧、根機都有關係。從這上面可以發現,法施要完成無盡功德藏,絕不是叫你把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都要學成,如果這樣就不叫做「藏」了。而是在某個部分,譬如以十大學派而言,你在一個大學派裡用一輩子的時間與精神去鑽研,從中融會貫通,將你的智慧完成一種功德力,怎麼完成的呢?把你所得到的形成的智慧,使別人得到利益,就可以完成功德。可是要特別注意,你在這一部門是不是真正融會貫通,無障無礙?因為不管是十大學派,任何一個學派不可能成為通家,但至少可以在某一個學派之下,完全去投入學習、修養。尤其「無盡功德藏」還包含一個更深,而且很細膩的說法,譬如談般若部,有關般若部的東西,你應該在這一大部分下工夫。

 

可是要瞭解在這一大部分裡的任何一部分,你是不是都可以完成它的功德力?現在常發現一些強調專修《金剛經》的,或專修《華嚴經》的,其實所謂專修什麼不叫無盡功德藏,他不只是有限,還非常的有限。譬如以《華嚴經》而言,整個《華嚴經》這一大藏,或《法華經》,整個《法華經》這一大藏,或《金剛經》,我們曉得《金剛經》只是般若一大藏裡的一部分而已,可以說只是這一大部分裡面的一點,你去專修一本什麼經,甚至還有很多法師告訴人家「不要用那麼多腦筋與時間去涉及… ,只一本經搞會了,一輩子都夠了。」所以「無盡」要形成為功德力的話,你在這一大部分裡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必須要到達無盡的境界,不是有限的!可以說是一個從大到小、從小到大,在這一大部分裡的確達到圓融通達,不會有任何的障礙,否則就不能形成為無盡功德力。

 

功德要形成為一種力量才行,不是所有的一切行為都是功德,好像隨喜功德也是一種功德,可是怎麼隨喜?如果別人叫你做這個功德你就做,那叫隨喜嗎?不是!隨喜功德幾乎就是一種無盡功德,因為它包含了十回向裡前面的四個,你要到達那種修養 、境界,才可以達到無盡功德藏,在名相上講無盡功德藏似乎很容易把握,其實沒有那麼容易。功德的本身我一直說:「功」是一種力量 ,「德」是一種修養,把你這種修養發揮成為力量,使別人得到利益,自己當然也能得到利益,這就是功德!也就是自己把修養成為一種力量得到利益,然後將既得的利益跟更多的人來分享,這才叫做回向。絕不是一個自私的,或者是一個斷章取義的,它幾乎是一個永續性。只是這永續性唯一的差別是什麼?一個是一期生死 ,一直做到死為止;如果發菩薩大願的話,那就是生生世世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出家的人都願意做菩薩不願意做比丘,為什麼?因為比丘、比丘尼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一個出家人,做菩薩好像無形中地位也提高了,連他的慈悲喜捨心都提高了,事實上這不是自己可以提高的,要憑修養。我常說談什麼還得看有沒有這種本錢?這本錢是不是完美呢?譬如藝術家只是一個大的概念,不能叫做一大藏,為什麼?因為所謂的藝術家,是屬於哪一類型的?書畫 雕刻、蠟染?甚至還有更多屬於藝術的範圍,像音樂、像歌唱、演戲…都屬於藝術方面,那就只能從中以某一大部分來說,這某一大部分是什麼?譬如屬於雕塑這一大部分,而雕塑所關係的太多了,有木雕、玉雕、石雕  銅雕、各種金屬雕,都屬於雕刻。所以在這雕刻的範圍裡,不能只是會一樣就表示都是雕刻專家,其實小到刻一個印章,如果以優劣來講,「優」,優到什麼程度?看現在的毫雕,從毛髮或一顆芝麻上或非常小的東西裡去發揮它的藝術。

 

如果以比丘、比丘尼跟一個菩薩來說,肯定告訴各位,如果只以一個比丘、比丘尼來做為願,那是停滯於聲聞乘。所以聲聞相必須還要有菩薩心,同樣有菩薩相也捨不了聲聞的基礎,我們談戒、定、慧 ,談到戒幾乎就是聲聞的基本,可能有人會講一句話「不是有菩薩戒嗎?」我曾經講些話,惹來不少傷害。我說以出家來說,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比丘就是比丘戒,比丘尼就是比丘尼戒,菩薩戒就是菩薩戒」,而菩薩戒是什麼?就是在家居士所受的戒。譬如十善戒、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是屬於菩薩戒法 。

 

出家戒就是比丘戒及比丘尼戒,在家戒就是菩薩戒,如果這部分都分不清楚,往往願意去做比丘,難道做比丘就不能做菩薩嗎?可是很多人願意做菩薩不願意做比丘,事實上過去有一位慈航法師,他外顯羅漢相,也就是聲聞相,可是他的內在是菩薩行。可見假使顯一個出家相,以這一大部分去看,並不表示你要捨棄菩薩的行道,而且絕不是以一個戒來分別而已,還關係到「定」、關係到「慧」,所以無盡功德的「功德」,不要只看到一個物質的布施、法的布施,就只在那上面打轉。

 

我強調功德,「功」是一種力量,「德」是一種修養,如果不能把握這些就不可能瞭解功德!即使你要想行布施,我們看現在有很多人,擔任一個地區的什麼委員,然後去收錢再交給總會,這些收錢的人為什麼那麼賣力?他認為功德很大。我說一句話:如果你自己從來沒出過錢,只是收了別人的錢交回去,你認為你做了功德,究竟有什麼功德?只是付出你體力的功德而已。所以功德不是單一的,有人常把功德當成單一的東西,其實「德」的修養包羅萬象,這裡談「無盡功德藏」是從某個大部分來看,不是叫你全部都要會。

 

就像我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不是叫你全部要會,而是在這一部分之內一定要融會貫通,沒有障礙,而且的確可以成為功德。否則你說達到無盡,結果顯現不出功德,「無盡藏」就變成只是談第八識了;阿賴耶識也是一個無盡藏識,把「功德」兩字就撇掉了。你說它是無盡功德藏 ,不錯!並沒有捨棄八識,但第七識、第六識呢?就關係到修養,修養就涉及到智慧以及達到覺悟境界的程度,完成的力量所表現出來的,否則 「無盡藏」是一個未知之數 ,可是加上「功德」兩字就很容易瞭解與把握了。所以我們常常把「回向」看得太簡單,做一點點就趕快回向,功德就最大,不是那麼簡單!僅僅一個無盡功德藏,的確要思考,因為裡面涉及的功德問題實在太多,這一段就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