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為緣境轉

    「厭世卻又不能真的去死,厭世卻又必須辛勞地繼續活著,厭世卻仍為了信仰的價值而努力……在種種的大憂愁背後,提煉出來的是一顆真正寬容的慈悲心。一個積極入世的人,若沒有帶著這種厭世的慈悲心,那就會變得很可怕。」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47期2019年9月

莫為緣境轉 /芩

 

近年厭世的人事物在網路上掀起浪潮,以詼諧幽默的圖文方式來調侃時下的不如意,引起廣大的迴響。何謂「厭世」?它與這個世代有什麼關聯?有一本書《厭世代》這樣具體的描述:「他們是九○年代前後,啣著滑鼠出生,素質最優秀的一代,也是在變化劇烈的年代中,徬徨、不安,疲憊地尋找光亮的『厭世代』。這樣的厭世感,是一種對處於貧流層低薪生活的自我嘲諷。低薪、貧窮與看不見未來,是厭世代們共同的困境。」註一
 
在高端便利的科技世代,產生出反比的自我嘲諷之厭世青年,或許他們對「世間是苦的」很有感吧!以研究中國哲學並用現代白話闡釋老莊等思想而走紅的「厭世哲學家」說:「事實是,入世愈深,愈是厭世。厭世的人會說『人生好難』,不就是因為他太認真投入生活,太信賴美善的價值,拚盡了全力要維持現有的一切,卻又發現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發現自己信任的一切原來只是個笑話——不就是因為這樣,他才會倍感厭世嗎?」他繼續闡釋:「厭世卻又不能真的去死,厭世卻又必須辛勞地繼續活著,厭世卻仍為了信仰的價值而努力……在種種的大憂愁背後,提煉出來的是一顆真正寬容的慈悲心。一個積極入世的人,若沒有帶著這種厭世的慈悲心,那就會變得很可怕。」註二

於佛教,佛陀不因為證得了無上的智慧而認為世間的一切即能操之在手,他反而言道:「世間的本質是苦的!」「世間的苦是由無量的因集聚而成的。」於此,您認為佛陀是厭世的嗎?成道的佛陀最初演說的法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他說人之所以會苦不正是因為生來必須承受老病死等身體種種的需求而辛苦嗎?集,是諸般煩惱積集形成的。佛陀了解了「苦」,他積極的尋找方法,最後提出:「滅,是涅槃寂滅之樂;道,則指示出戒定慧的道理方法。」又明確的旨示:「依此證悟的教法去行持,努力的去實踐,那麼你也能達到『苦空無常、寂滅為樂』的出世聖境。」註三
 
白雲老禪師說:「“人”本來就生存在世間,會有一些束縛、問題與障礙,之所以要學佛,為的是要出離世間法。」所以「佛法談“正勤波羅蜜”是在正法的前提之下,我們要勤勞地去修養。」而「為什麼一定要講佛法才是正法呢?譬如世界五大宗教,其實都是教人向善的,那因為再好也只不過是善法,依業而言,善法最後所得到的果報,只是一種樂的果報,不能脫離三界六道,唯有佛陀的法,才可以脫離三界六道;學佛主要的目的是什麼?不再受生死輪迴!註四」只有不受生死輪迴才能真正解脫人生的苦!
 
所以人不免因環境而感到厭世,厭世是一種情緒的表現,如果我們能充分理解厭世便會尋求精神意義的價值,努力完成人生的志向,「真厭世者,可以由極而反入世,成為捨己救人的榜樣。註二」於佛法也有「出世而入世」的菩薩行者,他們「面對苦不以為苦」,他們希望自己得解脫,同時也希望能幫助他人得到解脫,與單純的厭世者其差別在於一份「願」的力量。

厭世是一時的,切莫為無常的緣境所轉。

參考資料
註一:歷史學柑仔店。青年們請安心「厭世」!因為百年前的厭世其實很正面。
註二:臉書粉絲專頁「厭世哲學家」。
註三:千佛山雜誌245期之雲語書摘。
註三:千佛山雜誌236期之大般若經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