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法相學91三乘行果--十迴向(二)

    很多人不太贊成我說:「一個學佛的人,偶爾生點病是好現象。」為什麼?一個人從來不生病,身體很健康,他根本就不會知道病的苦,其實生老病死,「老、病、死」這三個比較好把握,「生」的苦最不好把握!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46期2019年8月

唯識法相學91三乘行果--十迴向(二) /白雲老禪師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現在談的是三乘行果的內容,談「十回向」,前面說了第一個「救護眾生」,現在談第二個「離眾生相」。在沒有談這個主題之前我要聲明一下,十種回向談任何一種都離不開回向,這是要把握的重點;不只著重在十種回向的名相解釋,而是法義的把握,也就是談既得的利益給更多的人分享,那是什麼利益?分享有什麼好處?自己能得到什麼利益、別人也得到什麼利益?因為回向的本質是彼此都能得到利益。現在看看「離眾生相」是什麼意思?離是出離,現在的解釋應該叫做突破;其實出離、突破是個一而二,二而一的名詞。為什麼要離眾生相?在這裡的眾生與前面講的「救護眾生」是否相同?是不是都是一個道理?其實有差別,前面講救護眾生是「凡有情眾生」,這裡談的眾生是以它的相來說。

相裡面說什麼?《金剛經》裡有很明顯的句子:「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這裡說「離眾生相」就是要離這四種相。唯識學為什麼也談這些?因為這裡談的是一個法相的建立,也就是一個眾生相的建立,等於是個法相的建立。我們面對一個眾生相該怎麼去認識瞭解,而後可以肯定?「離眾生相」不是教你把所有的眾生,在表相上全部否認、全部遠離。離眾生相,是在眾生相的一個大範圍之內,遇到任何一種相你都能出離,這是一個解釋。還有一個解釋,要把握它基本上的法義怎麼說?因為眾生相總不離於五欲八風,譬如講「財色名食睡」;眾生或多或少都有這些財色名食睡上的問題。以欲望而言,有的貪多有的貪少,有的想貪多可是沒有這種能力;有的甘願做個清廉之士,所謂的守本分。因此各式各樣的人、各式各樣的眾生,都在這些大範圍之內;如果我們講眾生包含人、我、壽者、眾生,以四相而言,就會把其他的一些捨棄或忘了,所以要講六道眾生。於此我們又回復到回向的主題,剛剛說過回向是有多少做多少,不是沒有條件也要去做。

所以「離眾生相」,如果只談四相比較容易,因為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四個,「我相」是自己那個「我」;「人相」是自己這個我以外的「他我」;「眾生相」是凡所有的眾生的「人我」之相;「壽者相」是分別於「人我」在時間、空間上所擁有的不同。所以談壽者不要動不動就說能活多久,擁有的時間、空間又有多大?談壽者相,不如從時間、空間上去分類較容易把握。剛才說還有一個是關係到六道眾生,而六道眾生以「生相」而言,又涉及到四生九有,此中非常複雜。如果統通要計算進去,以回向而言,要看你的修養到什麼樣的境界?有的說「我學佛,我要度眾生」,首先要問:「你自己能不能度?」如果自己還不能度,就只能說我擁有多少,我能幫助人家多少!如果度自己家裡的人,平常都不能好好相處,你還要去度外面的眾生;也許你要去度的那個眾生會反問你:「你的家庭都那麼不幸福、不快樂、不能和睦相處,你憑什麼度我?」所以要把握回向的主題。

談離眾生相,這裡談「眾生相」以四相來說比較容易,這是一個概念。如果要詳細去說「離眾生相」,用文字來看就會變成「我要遠離所有的眾生相,我不執著於相,我是一個無相的境界。」好像很有道理,可是法義在哪裡?為什麼要出離眾生相?因為你有所分別,有所計較、有所執著的那一個時刻,你的起心動念是分別於相、計較於相、執著於相,這時是一個有相的現象。但眾生相太多了,所以為什麼要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來講,道理就在這裡。因為你要出離的,譬如以我相來講,我相也是眾生相中的一份子,你怎麼去出離自我?譬如你的習氣、修養、智慧究竟擁有多少?常常會有這種說詞「我知道,但是做不到!」做不到你就出離不了,表示還陷在一種分別心、計較心、執著心上,學佛就是告訴你怎樣去學出離。

其實「明知道」就表示還是知道得不夠圓滿,如果知道得圓滿透徹的話,就很容易出離了。因為你還是以自我意識去計較、執著,所以唯識法相為什麼要「識而後唯」?先要面對這一個眾生相,不是凡所有的眾生相,而是每一個你所面對的去認識、了別,才有出離的機會。絕不是要你一下子就否定所有的眾生,或立刻能出離眾生相,甚至離開這個人的社會,跑到深山裡去住山、住茅蓬、住石洞,這樣就認為出離了眾生相,恐怕連一個我相都沒有出離。因為你是畏於人相、眾生相,畏於壽者相,所以是逃避,這哪叫出離?多少學佛修行辦道的人害怕業,拼命去追求道,道在哪裡?道在那些大師、長老、大喇嘛、仁波切、法師身上?道在他們那裡嗎?他們沒有道可言,為什麼?真正的道是釋迦牟尼佛的「道」,要想完成釋迦牟尼佛的道,就必須要去學習他說的道理方法,依於這些知識經驗,把這一條路走完。

可是一般不這麼想,面對「業」一個是害怕,一個是認命,於道就盲目地去追求,為什麼?近十年來在台灣就是這種現象,一種風氣起來,大家一窩蜂都往那裡跑,只要講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可以去思考。很多學佛的人問我:「師父!我們能不能買彩券?如果買彩券是不是貪財?」我說:「一點也不貪,同樣可以買,但是如果你能出離這種彩券之相去買的話,無可厚非;如果執著於『我現在買彩券,假使中了獎我就去供養出家人,就去供養寺院。』這樣你最好不要買!」為什麼?就像過去很多人在大學裡念書,參加我們寺院的活動,他們自己也會提出同樣的問題來問:「師父!你說的我們很贊成!可是我們現在還沒有賺錢也不能供養,等我將來賺了錢一定會來供養。」我就說:「你不要忘了回到這個寺院的路就很不錯了!」很多人一開頭認為我這個人不慈悲,講話那麼刻薄,為什麼?因為時間、空間的變化,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你憑什麼去把握?憑什麼去肯定?

其實這連認識、了別的機會都沒有,假使你不經過認識、了別,又憑什麼肯定?「離眾生相」的法義,不能把握的話,「離」就變成遠離、逃避;要不然就是害怕。其實以業的眾生相、道的眾生相,還是不離於人、我、眾生、壽者,還是離不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怎麼出離?其實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裡都有機會。如果你害怕業就追求道,我告訴你「天底下已經沒有道了!」也就是說想學佛,天底下都沒有道了。我們學什麼?真正的「道」就是你現在看到的一部大藏經?那不叫做道!只是一部印刷品;如果不能深入經藏,所謂的智慧如海的話,道怎麼顯現?道要能顯現出來才叫做道,顯現不出來只是一些文字語言。所以我說天底下沒有道了!道在哪裡?道就看你怎樣去學習、修養,最後能擁有佛陀的智慧,擁有佛陀覺悟的那些道理方法,才有機會走上所謂的菩提道,這就是「道」!但是這種菩提道在哪?如果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菩提道,那也錯了!我說「無量無邊的煩惱才是真正的菩提道」,就如剛剛說的「道要能顯現出來才叫做道。」

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就說念佛法門好了,它的道在哪裡?就要看彌陀淨土三部經典裡說的道理方法,如果依照那些道理方法去做,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念佛而已。譬如談禪,很多人認為禪不需要經典,不需要寺院的正常生活,好像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就是在學禪。其實禪不是這種現象,禪通三藏,為什麼?要檢視所有起心動念的顯現,符不符合三藏十二部裡的道理方法,只要能在經律論三藏裡找到符合的任何一點。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能符合經典所說的,否則不是佛道,而是邪魔外道。所以談「離眾生相」,為什麼告訴你回向這個主題,否則離眾生相怎麼離?你的「我」一直維護在業我裡,如果不從業去顯道,拼命的畏懼業、害怕業、遠離業去追求道,那是找不到道的!無道可尋,因為「道」就在業裡。所以說業中有道,也就是說煩惱中有菩提,自我是一個發起,因此要先從自我著手。


可是話又說回來,若完全在自我上面去表現,捨棄了「人我」的話,就沒有參考的餘地,沒有比較的機會,何況還有眾生的我呢?「眾生我」也不能一概而論,還涉及到「壽者的我」。這四個我相,概念上稱它為眾生相,要怎麼出離它、突破它?也就是在任何相的這種環境下,你是否能夠不起分別。譬如有業有道,但絕不是捨業去尋道,而是說業裡有道,怎麼從業中把道顯現出來?這是一個要點,如果要去出離、突破,憑什麼?任何一個法相、眾生相中,任何一個建立起來了的相去面對它,還要去認識、了別,而且這種認識了別不是一個,它是重覆的做。所以唯識學談「五重唯識觀法」,就是談這一些,這些擺在後面再來介紹,我們先要瞭解離眾生相絕不是一個概念。說要出離眾生相、要清淨、要莊嚴,憑什麼清淨?憑什麼莊嚴?又怎麼發生、怎麼顯現?這就要先從自我著手,就是從「我相」著手,所以我相為一個發起點,但是還不夠,因為這樣太獨立了,必須要有「人相」,從人相中就可以找到比較的機會,否則沒有比較憑什麼去選擇?憑什麼去肯定?

可見只有一個「人我」還不夠,還有更多的眾生。可是於眾生中,也不要執著於某一種年齡層而來說什麼,不能用這種方式去分類,為什麼?依於壽者相而言各有不同,有的是天才兒童,昨天電視上還有一個才三歲半的小孩,就可以吊單槓做一些動作,我們說那就是眾生相之一。還有常常見到的一些殘障者,他們的奮鬥精神,不在意別人,只要求自己盡心。所以眾生相包含得非常複雜,不只是一個個體的我或人我就夠了!因此當一個人日子過得太好,有時不妨到醫院去看看、到殯儀館去看看,或不妨看看電視上世界各地的那一些受苦受難的一群,我們可以從這些資訊,好好去認識一下,這都是在眾生相的範圍之內。

很多人不太贊成我說:「一個學佛的人,偶爾生點病是好現象。」為什麼?一個人從來不生病,身體很健康,他根本就不會知道病的苦,其實生老病死,「老、病、死」這三個比較好把握,「生」的苦最不好把握!這個「生」的苦就包含了一個眾生的範圍,所以我們要把握「離眾生相」,不只是一個名詞,認為「出離眾生相」,不要執著於相,要清淨相,就這麼解釋完了。一定要瞭解「出離」要有本事,「突破」也要有本事,而且為什麼要突破?突破之後對我有什麼幫助?對道有什麼幫助?對生死有什麼幫助?這麼一一面對出離眾生相,你就有功德了!有了功德才能談得到「回向」兩個字,這就是談十回向中的第二個「離眾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