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禪行者的十德

    禪行者的十德是:忍苦第一、淨信第二、願行第三、參學第四、淡泊第五、尊法第六、正勤第七、無畏第八、隨緣第九、方便第十。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5期2019年7月

雲語書摘 禪行者的十德 /潛

 

在《禪林寱語》中說到禪那的組合,其中謂禪行者的十德是:忍苦第一、淨信第二、願行第三、參學第四、淡泊第五、尊法第六、正勤第七、無畏第八、隨緣第九、方便第十。

 

所謂忍苦,就是於疾病、寒熱、風雨、飢渴、刀杖等眾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苦行是禪行者磨鍊心性的基本條件,苦行不只是走路,其他還有餓七、禁語、朝禮名山、參訪知識等。於行程中,掛單伽藍、服行勞役,從事常住最為艱苦的作務,例如打柴劈柴、淨廁清糞、種菜除草等,在勞苦中觀照自在,去認識心念的變化與作用,發現動靜意識的差別;也就是說於苦行不只是吃苦受罪而已,必須關係身口意的歷鍊,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不然,無異於外道,但能折磨色身,於佛法毫無交涉。

 

所謂淨信,就是虔信三寶,自信堅實,才能護持色身與法身。信是學佛行者的道糧,《華嚴經卷六 賢首菩薩品》謂:「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信是以覺悟為目標,以智慧為正行,以功德為前導。信的建立,來自心的運作,於心起信,於心修理,於心堅持,都是圓滿信的建立。淨信,不是指污染的摒棄或厭惡,而是以絕對的行於功德饒益為前提,務期成為覺悟修養的支柱,智慧培育的力量。

 

所謂願行,以聲聞乘來說,就是能夠自己度自己,只求此生能夠成就三向一果,一果就是阿羅漢果。以菩薩願來說,就是自己度自己,在未證道之前,把自己修養所得的饒益功德去幫助更多的人。《維摩詰經》說:「自尚未度而度他者即是菩薩。」意思是自己在修行辦道,雖沒有達到證得菩薩的果位境界,但已在佛法上得到了饒益功德,而把這份功德讓更多的人分享,就是度人,這種成就就是菩薩。

 

所謂參學,就是參訪天下知識,那是一種心性上的磨鍊,必須具備虔誠的心念,謙虛的態度,適當的禮貌,中肯的問題;以盡善不分別不善,以唯是不分辯不是,以絕對不諍言相對;如此參訪知識,才能得到利益。參學不是遊山玩水,其中雖然可以增加許多見識,卻也會無形中污染許多習氣;而跋山涉水雖可以考驗色身,但並不是參學的真正目的,必須具備參學眼,在複雜的際遇中,去比較,去選擇,去認識,去瞭解,經過多層次的發掘,去蕪存菁,才能獲得究竟的饒益!

 

所謂淡泊,就是一瓶一缽,背架隨身,餘無積蓄之物;也就是所謂清風為住,灑脫自在的人。雲老禪師在《以法為師》中談到<清淨、莊嚴、淡泊>,說淡泊就是一種願,而且是一種願的完成。淡,是沒有任何的味道;泊,是一個範圍。也就是不論無明、迷惑、煩惱、五欲、八風,甚至十惡業等任何一個範圍,於心志能達到淡然無味的境地,是要依賴莊嚴、清淨來完成的。所以說淡泊是一種願,是一種理想與目標,不是不穿太好的衣服,也不是粗茶淡飯,因為如果落到營養不均是會生病的。

 

所謂尊法,就是修學佛法,不離戒定慧三學;於戒嚴謹而清心,於定不亂而攝心,於慧運作而明心。戒定慧三學次第增上,終究可以入達無漏。戒,是嚴以律己,謹言慎行;旨在身口意清淨,無所住心。定。是意念不亂,心識安穩;旨在身口意善作,攝諸妄心。慧,是運作自在,解脫緣境;旨在身口意不染,見性明心。所以,戒定慧是學佛三大中心課題;初學,可以調適身口意,遠諸造作之業;深入,可以突破自我的計較和執著,建立正知正見;增上學,可以清淨道業,饒益眾生。最後,入正等覺而圓滿無學,方稱學佛的究竟。

 

所謂正勤,就是在正法的前提下,去勤勞的修養。勤,是一心精進,專注於一念,把握當下,投入於修行辦道的行為。古德們說:「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提示修行者就像坐在船上逆著水而行,必須用槳不斷地去划,如果划累了,休息一下,那槳一不動,船就會後退,不會停在原地;可見,是要修行者勤勞不息,在正法的前提下,所修的就是道,當然就能解脫業的束縛。 

 

所謂無畏,不是什麼都不怕;修行者最大的障道原因,就在一個突破不了的「難」字。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了道業,沒有不勞而獲的知識,如密勒日巴尊者,於道的歷鍊中,所承受的考驗,對一個道心微弱的人來說,幾乎難以忍受的!與吾人在生活中的小小挫敗,相較之下,的確是小巫見大巫,不過是一粒芝麻而已!

 

所謂隨緣,就是不被緣境所轉。也就是關係人與事,緣是表相,不可一味的否定,當以方便為法門,於過程中運用方便,勿使人與事的問題造成對立,而是調理自我意識,誠懇溝通,建立共識,但能圓滿結果,彼此得到利益。

 

所謂方便,就是運用方法,以便利於問題的化解;行使方便必須具備善巧的條件,否則就容易走偏,形成隨便;如果具備善巧,就可以使原有的缺失愈來愈少,進而達到圓滿的境界。例如醫生治病,一定是查出病人有什麼病才開藥,這是一種技巧,但不是善巧;因為於佛法的善巧,是先瞭解病人的病況,雖已診斷出所患的病,但不必先忙著開藥,至少問他的生活習慣、工作性質、飲食習慣、睡眠品質等,從多方面的衡量,加上診斷的結果,或許就會發現疾病形成的原因,就可以告訴病者所開的藥,是暫時性的治療,而要讓病不發生,最好是在飲食上、習慣上去作調整,如此同樣的病就不會再患了。可知,方便要具備善巧的條件,但是沒有智慧的條件,就沒有辦法表現出善巧。

 

總之,禪行者的十德就是十種修養,這些修養是經過身口意的修行,日積月累,所謂「聚沙成塔」而來;無非是藉由身心的磨鍊,如鎔金鑄鋼,千錘百鍊,以至堅精,具足功德,而達圓滿無礙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