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338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賢首品第十二之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經  文

   又放光明名能捨 此光覺悟慳眾生

   令知財寶悉非常 恒樂惠施心無著

   慳心難調而難調 解財如夢如浮雲

   增長惠施清淨心 是故得成此光明

    釋 疑

  能捨,袪除慳悋,恒樂惠施;但施而不著,方稱能捨清淨,如是施心,最難調伏。因此,偈中說;須解財帛不久留,如夢如浮雲;唯有施心無著清淨,才能增長惠施能捨。

    經  文

   又放光明名除熱 此光能覺毀禁者

   普使受持清淨戒 發心願證無師道

   勸引眾生受持戒 十善業道悉清淨

   又令發向菩提心 是故得成此光明

    釋 疑

  戒,在防止禁制身心之過犯;於梵語中,謂尸羅,意為清涼。為身、語、意三業作,猶若炙熱之火,須清涼除熱故。

  所謂十善道,循業作而言道,各有十種行為;善行者,是十善道,惡行者,即十惡道。於行為而言:知前非,當止惡而行善,使惡行逐漸消失,令善作逐漸增上;如是行作,菩提心必然成長。

    經  文

   又放光明名忍嚴 此光覺悟瞋恚者

   令彼除瞋離我慢 常樂忍辱柔和法

   眾生暴惡難可忍 為菩提故心不動

   常樂稱揚忍功德 是故得成此光明

    釋 疑

  忍,不是抑制,頗具包容之德;往往因辱而抑制情緒,勉強自己,但「耐力」是有限的,一旦爆發開來,結果不堪收拾。

  云何是忍嚴?又如何是柔和法?

  首要者,安於忍,次而覺知問題之所在,作深入的研討;待到發現問題的因果關係,源於何因何緣,終究可以化解問題;如是安忍,突破情識作用,是忍嚴之德智,是柔和之法要,是菩提之道成,是忍而化之殊勝功德。

 

經  文

   又放光明名勇猛 此光覺悟懶墮者

   令彼常於三寶中 恭敬供養無疲厭

   若彼常於三寶中 恭敬供養無疲厭

   則能超出四魔境 速成無上佛菩提

   勸化眾生令進策 常勤供養於三寶

   法欲滅時專守護 是故得成此光明

    釋 疑

  勇猛,即言正勤精進,旨在覺知懈怠與放逸,是障道之最大因由。

  四魔者:煩惱、五蘊、死、他化自在天等;為惱害身心故,為能生種種苦惱故,為斷人生命故,為危害人之善事故,所以稱之為魔。

    經  文

   又放光明名寂靜 此光能覺亂意者

   令其遠離貪恚癡 心不動搖而正定

   捨離一切惡知識 無義談說雜染行

   讚歎禪定阿蘭若 是故得成此光明

    釋 疑

  禪那,具靜慮之意;旨在修治散亂、妄想、雜念等。

  定,取正定為本,或謂正受(三昧);旨在止一念正思而不亂者,如一心不亂。

   惡知識、我慢、偏邪之見,舉凡毀善、不正知而造成傷害之雜染行者。

  阿蘭若,譯謂寂靜處;如林間、水邊、曠野、坟塜處,亦以靜處精舍為阿蘭練若者。

    經  文

   又放光明名慧嚴 此光覺悟愚迷者

   令其證諦解緣起 諸根智慧悉通達

   若能證諦解緣起 諸根智慧悉通達

   則得日燈三昧法 智慧光明成佛果

   國財及己皆能捨 為菩提故求正法

   聞已專勤為眾說 是故得成此光明

    釋 疑

  慧嚴,即言般若波羅蜜之莊嚴行。

  緣起,種性因,待緣而起,如事物發起之因,相應外來之緣力。

  日燈三昧,即日光三摩地;意謂求聞而持法,亦即解與行並持之法,乃禪定之一種。

  (註:有謂日月燈明佛之三昧,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