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坐與站”的內心對話

    當然從“鳥瞰大地”到“親近大地”,中間有一段修養的過程,鳥瞰大地從負面想是不切實際、好高騖遠...

  • 文:編輯部出處:佛教論壇期數:332期2018年5月

“坐與站”的內心對話 /恕

 

1.戲外人生 

 

那一年,我還是個小二生,聽說明日廟口有歌仔戲酬神,好不熱鬧!又擔心功課會不會太多?晚飯前寫得完嗎?驀然戲台上,小生、花旦俊俏、美麗的扮相在心底一一盪漾開來。那是個電視機尚未普遍走入家庭的年代,野台戲一直是老百姓打發時間的最好休閑,是小小幸福的甜味,點綴著人們的悲歡離合。除了歌仔戲,最令小孩興奮的還有紛紛出籠的攤販,有打香腸的、套圈圈與抽糖果的,還有賣糖葫蘆、豬血糕與蜜餞的....。對於小孩來說,每個畫面都是這麼鬧騰。突然心生一念:「要不要帶一把高腳凳去,站得高才看得遠!」因為每次視線都被前面重重的人影遮擋。

 

晚飯後好戲終於開鑼了,鈸鐃如雨點豆撒,我像奔赴一個偉大的盛會,選了一個點,站得比任何人都高。某一個時刻,隨著青衣花旦繚繞的音腔直入天際,彷彿“鳥瞰著大地”,多不可思議的揣想!孰料後面坐著一位歐巴桑朝著我罵:「誰家的小孩這麼沒教養!站得那麼高,別人就不用看嗎?」對於她的斥責,起初只覺煞風景,怔立了一會不理她,因彼時戲台上的情節吃緊,就繼續看下去。這“馬耳東風”的行止激怒了大媽,她更加氣急敗壞。其實平時我不是個愛使壞的小孩,只是想:「也許大媽愛碎碎念而已,說不定她自己挪一挪位置,也能找到一個不錯的角度看戲。」總之未到達“燃爆點”,我不甘“拔寨撤營”,依然鳥瞰大地。

 

可是倏地小腿疼痛,不知何時大媽怒急攻心,手上拿著一根竹條直往我小腿抽,“大方”的請我吃了一頓“竹筍炒肉絲”。唉,真是折磨人的際遇,短暫的“高人一等”竟是如此虛假與荒謬!我知道大禍臨頭,馬上手夾著圓凳,黯著臉,從人群遁逃,像個花臉丑角,耳後還隱約傳來一陣絮絮叨叨的訕笑。這段“戲外戲”──礙著大媽看戲,慘遭其毒打,幼小清純的心靈著實受了點傷,回家說給姐聽,竟討來「活該!」兩字,沒想到戲裡戲外都有人生之哀,竟好幾天吃飯、睡覺、走路都無心無緒的,像失了魂般。

 

2、鳥瞰大地與親近大地

 

最近讀到雲老禪師的《最後才知道》〈親近大地〉,遂思索生活與生命的問題,尤其是那一句:「與其鳥瞰大地,何不親近大地!」原文是這樣的──

   問:鳥瞰大地,意旨如何?

   答:分別地位高下。

  問:權勢無常?

  答:法相本空!

  問:握有權勢之時?

  答:目空一切!

  問:無有權勢者?

  答:自掃門前雪。

  問:平民百姓?

  答:將心比心。

  問:有道之士?

  答:笑而無語。

 

    末後句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起心動念,觀照與生死有無干係?與道行是否相應?有道是:

  有心造作,自我主宰。

  座下!可記得?

  心、佛、眾生,三為一體。如何?

  與其鳥瞰大地,何不親近大地!

 

當然從“鳥瞰大地”到“親近大地”,中間有一段修養的過程,鳥瞰大地從負面想是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從正面思考是能高瞻遠囑,開展理想,讓人俱懷「逸興壯思飛」的蹈舉;而“親近大地”是一種不捨眾生的慈悲,有謙下、樸實、踏實的態度,也有利他的回饋。一般說修行者唯能「高高山頂立」才能「深深海底行」,不忮不迎,滲透心靈最深最底的內在佛性。

 

想我看戲之事,擋人視線,只圖私己之便,沒有「將心比心」,如果懂禮貌與禮讓,“親近大地”而不“鳥瞰大地”,與人作“善”的連結,想必下場不同!

 

3.希臘依卡洛斯蠟做的翅膀

 

更早看了一則希臘神話,故事如下:

傳奇建築師戴達羅斯與其子依卡洛斯,父子兩人用蠟以及鳥的羽毛,製作成翅膀以飛出被國王囚禁的小島。戴達羅斯告誡依卡洛斯:「翅膀是由蠟以及羽毛做的,不得飛得太高,不然翅膀上的蠟會被太陽融化;也不得飛得太低,不然會被海水沾濕而無法繼續飛行。」就在兩人順利飛行,逃出小島之後,依卡洛斯忘了戴達羅斯的勸告,有了“高下”的分別想法,不斷越飛越高,導致翅膀被太陽融化,並從高空摔落而亡。

 

他煙花一瞬的生命就像法國作家毛姆所說的:「好像在另一個地方觀看自己在一座海市蜃樓演出」的悲劇。復思看戲那事,自己不就像依卡洛斯,一得意忘形便忘了背上那雙蠟作的翅膀(靈性之羽未豐),只顧往前衝,結果摔得慘重。看戲之事就是最好的註腳,大媽已發出抱怨了還不跳下高椅走人,遇事不去作“從容思考”;出了狀況也未“好好處理”。其實戲只是戲嘛,小孩子也不用特別傾心,小小年紀著迷於戲似已浮動著人世的華麗與喧囂。當時沒學佛,根本不懂「無債一身輕」的道理,瞧!那些紅塵的追逐,色塵緣境的誘惑,所有承受不了的輕重都是債啊!若認為站著高才能看到戲,只是在支撐著一個頑強的「自我」而已。若當年再現,我表現得更好,那會是一個人的快樂,一個人的真實!

 

所謂「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正合於:「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起心動念,觀照與生死有無干係?與道行是否相應?有道是:有心造作,自我主宰。」

 

 雲老禪師在其《休庵詩詞》裡也談到「自我」、「造作」與「主宰」的問題,他說:

「人說情感是因誤會而聚合,

然後又為瞭解而分開,

誰識誤會的聚合來自造作,

誰解瞭解的分開緣於自我,

如果沒有盲目的接受以為滿足;

如果能夠冷靜的抗拒何來懊惱!」

 

當自我熾盛時,別忘了人人都是依卡洛斯,若聽不進長者之勸,只擁有“虛幻之翅”跌落地面,工作如是,婚姻如是,修行亦如是。

 

4.菩提寺的如來殿

 

記得民國81年的暑期,我參加了菩提寺舉辦的「教師學佛營」,坐在如來殿內,課堂上教授師出了一個“靜坐止觀”題:「坐著倒比站著高」,費心思量也參不出內涵,想也知,才初學佛又有多少佛法的熏習?瞬間抬眼,釋迦如來端坐佛龕正中,阿難與迦葉尊者隨侍兩側;除了這些,兩側還有六如來立像:「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甘露王如來」。佛龕兩側又各豎五幢藥師如來燈塔,整個殿堂感覺佛菩薩的坐相莊嚴,立像高蹈。

 

與會期間聽師父說:「如來殿是內院殿堂,為常住寺眾做早晚課的地方,也常在此興辦禪修、法會活動。每逢月初及月中,也是師父常住齊集拜願的地方。」彼時當鐘鼓齊鳴,梵唄盈耳,好不莊嚴!殿前門楣處還掛著方丈 雲老禪師親筆題的“如來殿”三個大字的匾額,作為主殿,宣示了“覺”的重要。遠遠近近,突然我會意到「如來高踞獅子座,從來說法不斷。」何其深邈微妙!只這句「坐著倒比站著高」,塞你舌口,斷你心識思量。

 

不是嗎?「釋迦如來坐著,卻不比兩位尊者低」,這種不可思議的佛像形塑,可能是另一種心靈“觀看”的方式吧!原來「思想的高度」無關乎「外相的站與坐」,教授師出此題,或許是從眼前的景像而得的靈感,那麼眾生能不能「不要這麼去分別」:誰大誰小?誰高誰低?誰鳥瞰大地,擁握權勢,分別地位高下,惹來無端的糾纏幻惑。有言「生死未了,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在那寒苦未離之際,晴與陰、熱與冷、高與低、海洋與赤陽都如幻如夢,在那當下,大德們!與其“鳥瞰大地”,何不“親近大地”較真實、踏實?亦即宗門常說的「注意腳下!」

 

5.“權勢無常”與“法相本空”

 

若問“權勢無常”與“法相本空”的諦義。原來世間的“地位高下”,時時演繹著“權勢無常”的境相;人生榮枯起落,縱使大海之大,高山之高;大的大不過地面,高的高不過天頂。問題是該在何處落腳,如何認清方向、發揮智慧的力用?如果強作計算,誤了下手處而夢幻空花,短暫的一生就徒勞一場了!人於內,有幾許“道”的蘊藏?於外,又有多少饒益價值?

 

常說「某人是什麼界內的巨漢」,但成功就永遠居高不下嗎?何況時節因緣之下,常有「歹竹出好筍」的例子,新聞也不時報導貧苦人家的孩子,放學後還得到麵攤幫父母照顧生意,或在家做手工,從沒上過補習班,可是最後卻金榜題名,出人頭地。可見窮苦人家可以活得很富有;相反的,富貴權勢如果目中無人,心靈必也不富足。成功絕不是以相取人,難道個兒矮、職位低、出身卑微就永遠矮人一截?此說應該是看內在所“秀”之有無吧?

 

也常見職場上龜毛的主管,不管下屬提出怎樣的方案,他都會從反方向挑錯,甚至做人身攻擊,沒頭沒腦的惡整一番。平日仗著職位之便,無明火大,人我見深,有時屬下已照他講的改了,下次他又從反方向挑剔,屬下若說:「請您指示?」他會說:「是不是乾脆我做,讓你一邊涼快?」

 

仗著權勢裝腔作勢、目空一切,計執“名利、權勢、尊榮”的結果,心胸只會變得更狹窄,那將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不知“權勢無常”與“法相本空”的道理,如能看破、放下、自在,「無有權勢者,自掃門前雪」也能潔身自愛;「有道之士」尤更進一層,有「笑而無語」的澹泊、淡然、灑脫與寧靜,自自然然,撥彈著人生調。

 

6.在有限中發展無限

 

雲老禪師在《禪的轉句》p47說:「...能掌握一切,在有限中發展無限!不一定非此即彼,不一定須要落於世相“習慣性”的陷阱裡。」

 

“坐與站”、“此與彼”、”高與低“,於某個框框都是瞬息萬變定的,也只是人生的一段心路歷程,最重要的是當下的你在做什麼?誰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如果認為擁有高學歷或萬貫家財才是人生的勝利組,其實已受到慣性、狹隘的幸福感,以及害怕失去的恐懼中,那就會失去成長的動能。因為對世界的貢獻,不是只有透過學歷、財富、權勢,這狹小、有限的管道來完成的,各行各業留下的腳印同樣叫人喝采,因此能掌握一切,就能在有限中發展無限!所以不妨抖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邁前一步!

 

所謂「有心造作,心為主宰」,面對這「坐著倒比站著高」的止觀題,乍看似有一種世俗既定價值的顛覆,再經過認識、突破,深信會有無限廣闊、多元的思考,絕不要產生兩邊對立,不妨驀直去參“實相無相”的諦義,隨之移動扎根、滋生與茁壯。

 

 

7.“心、佛、眾生”三為一體

 

為什麼老禪師說「與其鳥瞰大地,何不親近大地!」

「心、佛、眾生三為一體。」原來生命是一個共同體,何須分隔「佛與眾生」,瞧!菩薩倒駕慈航,悲願何其動容!在雲老禪師的「漸修與頓悟」p473〈心、佛、眾生,三為一體〉中也有闡釋“心、佛、眾生”三為一體的諦義:

 

「...佛是眾生所成,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必須要發起一份修學佛法的心;也就是眾生想成佛必須要有心,什麼樣的心呢?學習的心、求解脫的心,一份深入佛法的心;少了心,眾生只是眾生之心,就不是學佛之心!」

 

「所以緣起於業,當然所造的就是業,如果修行人,說他緣起沒

有業就是道的話,也是不可信的說法,很可能他的緣起也是

業,可是他不會因業而迷失,反能從業裡顯道,這個造作者是

誰?就是那個心!所以心、佛、眾生,不能說眾生是業、佛是道,

因為學佛的人也是一個人,普通的人也是一個人,可能他的緣起都不離於業,只是普通的人是隨著業轉;修行人業一起來,可以去面對業作認識、瞭解,從中去發現道。這樣從眾生到佛,就是關係到從業能不能覺的問題...」

 

「心、佛、眾生,三為一體的目的,是從一個凡夫眾生而進入到道

的修養,慢慢不斷的提昇,慢慢不斷的增上,最後能夠達到跟佛一

樣;這漫長的過程中就在乎一個“心”的變化作用。..心、佛、眾生三為一體...。如果不是修行者難道就不是一體嗎?其實還是一體!因為,是人都是眾生,眾生皆有佛性,都具備有成佛的條件,當然,眾生都有眾生的心也有佛的心,所以這三者依於一般眾生而言,還是三為一體。如果以修行者而言呢?同樣,他不離於業,可以從業而顯道,完成一個圓滿的覺悟,所以還是不離於心、佛、眾生....」

 

8.“從相入境”來看生命的價值與內涵

 

在千佛山雜誌330與331期有刊登 雲老禪師DVD─「唯識法相學75、76」三性三無性」,此中有提到「從相入境」:

 

「相是表相,如果意念不生起,它沒有作用,要由表相進入到境界,才會生變化、生作用,此中有這個基本的認識。所以由相入境,是依於五根加上第六個意根進入,不管任何一根,眼睛看到了、耳朵聽到了,就說五根接觸到五塵,這是“相”,一定要意根進入才能轉根塵而成為識,這是一種境界。所以“入”是進入到它的內涵,產生一些變化...」

 

「...譬如餓了,是不是把飯吃下去就飽了?在相上是飽了,可是在境上面飽了沒有?在境上面沒有飽!為什麼?如果只是吃飯,只是把肚子塞飽了,營養不夠其實餓還是存在。可見“餓”有它的相,還有它的境;“飽”也有它的相,也有它的境。」

 

那麼餓到什麼程度才叫餓?飽也同樣是!其中自有界定的內涵,越深探事理,越顯境界內涵的豐足與圓融。以自己的例子來看:不管站著、坐著看戲,那只是“相”,而讓旁邊的人不歡喜,於“境”真的看得安心嗎?就像一個人表相莊嚴,內心也真正莊嚴?不同的修養展現出來的“境”有其價值饒益的高低,呈現不同的生命圖像。佛法呢?但能以超越內、外相的「是非、大小、高低...」,以此待人處事,開創自利利他慧命的新境,使生命如行雲流水般自在灑脫。

 

是以,雲天何期遼闊!殿裡底,如來說法不輟。緣於「法無定法」,

從某一個時節因緣來看,“鳥瞰大地”無礙於“親近大地”;“親近

大地”也不礙於“鳥瞰大地”。兩者如鳥的雙翼雙飛,和諧圓融,畢

竟心、佛、眾生,三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