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二 - 緣起與性空 (五)

所以佛陀在《金剛經》中,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境,交代得特別清楚。首先,佛陀對須菩提說: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實在是讓執著於法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所以聽到這層道理,他會害怕;《金剛經》中說,這類通常是樂小法者,也就是自了漢迫切於清淨自樂;執著於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所以對菩薩的法義他沒辦法接受。但是我們知道,修行的過程中,必須經過菩薩法的修養,才能夠到達佛的境界,當然,那是更高的無我之境──不捨一個眾生而入無生法忍,完成的是究竟清淨的修養。

須菩提曾經問佛陀:
“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後面接著還有一句話很重要,佛陀說: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我們先看佛陀曾說:“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第十七品),又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第十七品);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世間法與佛法的差別所在。

一切法皆是佛法,並不等於說:一切法即是佛法,這差別性一定要注意;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是因為“佛法不離世間覺”。

人之所以會覺悟,是因為面對世間種種的一切,有所感悟而生,但一切法並不就是佛法,否則就沒有學佛的必要了,因為一切法是輪迴的根本,而佛法則是出離輪迴苦海的;所以佛陀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凡夫眼中,一切法就是一切法;佛菩薩所見的是:一切法即非一切法;為什麼?

因為凡夫執著那個我,而佛菩薩已經突破了我,所呈現是『無我』的修養,沒有見的執著,所以沒有相的分別計較。

在經文末第三十一品中,佛陀曾對須菩提說: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所以佛陀對須菩提說: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見”的清淨,可以說是破除輪迴的根本原因。

楞嚴經裡面就說:“令汝流轉,心目為咎”,又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什麼是涅槃?
佛陀也曾經說過:“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所以佛陀在《金剛經》的最後,特別交代,於見的清淨,怎麼去理解?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開始起,就要不著見,不生法相;而之所以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是一種文字語言上的善巧方便;就像說“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又特別加以說明:“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為什麼要如此?因為凡夫眾生都是執著的,說善法執著於善法,而善法只是有為法的福德因緣而已,有漏不淨,不脫生死輪迴,所以佛陀才說: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善法不能執著,一執著,也成了有為的不善;所以說:“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便是於善法的內涵境界已經提昇。比方布施是種善法,但不住法所行的布施,則已是突破了自心與外界色塵緣境的分別,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所施之物,能所俱如虛空,無纖塵之染著,呈現無礙周流的自在,而達到自他兩利的饒益,也正是佛法修養的最高境界。所以佛陀才會在法華經中說:
“為度眾生故,方便示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體會到佛陀的悲心,便知道怎麼在菩提道上去努力。所以發心的大菩薩們,他們不是誓度眾生,便是輔佐釋迦牟尼佛在娑婆苦海來度眾生,因為在三千大千的世界中,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也可以說是眾生獲苦報最嚴重的一個環境,單一個下三道的輪迴就不得了了,而於人於天的樂境中,又迷於假有不知出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迷幻藥、搖頭丸有什麼可樂的?但是青年少年族群卻會趨之若騖;菩薩看我們世間,人的沉迷也是如此,以苦為樂,所以稱之為“可憐愍者”。

佛陀悲願弘深,才在娑婆世界成佛。凡有覺知能力的人,只要面對生命的真相作深層的省思,都知道該怎麼去掌握未來,發揮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以雖然有很多朋友並不是佛教徒,但他的信念與操守已經是菩薩的心性與行為,這也正說明了

大中華的兒女深具有菩薩乘的種性,也因此大乘佛法才會在菩提達摩東來之後,在這一大片國土上蔚鬱生根,發揚滋茂,我們更要愛惜這難得的機緣,讓大家都來追求性靈的自性覺悟,圓滿生命的光輝。只要中生代覺醒,老年人就得安養,少年人就得教養,我們的國家就有無窮的希望。

所以金剛經的後十六品所宣示的法要,於境界是一種提昇,如果說前十六品所提的是體、相,則後十六品則涉及到境、用;也可以說是修證的結果與究竟的清淨。

所以老禪師說:前十六品屬於『緣起』,後十六品屬於『性空』,也可以說《金剛經》的法義,是從“有”說起,然後突破有顯現“無”,依於“無”見取虛空性,於“用”如如不動,於“境”即能清淨本體;所以若能受持讀誦,是人則為第一希有,於是可見金剛經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