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II)(五)

佛研院專題演講 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II)               

(五)

演講者:鍾玲教授

時間:2016.10.22

地點:千佛山菩提寺視聽教室

 

 

現在來讀這次演講最後一首詩:

《寓言》,「吾道本無我,未曾嫌世人。如今到城市,彌覺此心真。」

 

“寓言”通常講一部作品有其故事,但故事背後有另外一層完整的象徵意義,叫寓言。如“愚公移山”之為寓言,是因為愚公的故事背後講的是“靠毅力和努力可以完成不可能的事”這層象徵意義。這樣來看《寓言》這首詩就很有意思了--“吾道本無我”,談到無我,不是老和尚教我們要修的就是要修到“無我”?老和尚常常說這個“我”就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障礙。求道本來就是追求無我,無我跟“嫌”這個字有關係,“嫌”字是皎然點出來的。有我就有嫌,就是有偏見,就是這個我有各種偏見,其實人人都有偏見。

 

譬如說會覺得那些人,像是流浪漢,很髒,身上味道很臭,幾天沒洗澡,衣服一周不洗。這就是一種嫌,附近有個流浪漢,就趕快避開。你有沒有去瞭解為什麼他幾天沒洗澡?為什麼變成流浪漢?他經驗過多少失敗、打擊?問題不在他,在你那個我。知道原因以後,也許就不會嫌他,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他的遭遇,你的同情心不夠,同理心不夠,愛心不夠。這就是一種“我執”,執著於味覺和衣冠。有潔癖的人就更糟糕了,因為只要別人有一點點髒,他會就把對方整個人格否定掉。嫌人會嫌出強烈的執著。我們修養,要去掉分別心、去掉執著、去掉對他人、對萬物所有的偏見,那大概是修習無我的第一步吧!

 

“吾道本無我,未曾嫌世人”,皎然說「我學習佛法本來就是追求無我,我從來就沒有嫌過這世界上的人」,他為什麼這麼講?因為皎然名氣太大,往來無白丁,來拜望他、請他出去一塊宴飲的人,不是出名的作家、詩人、就是朝廷大官、地方官,甚至是大法師、老和尚、道觀的住持。跟一般商人、工人、農人、窮人,皎然應該比較少接觸。他說雖然我追求的東西是“無我”,但是我沒有嫌世俗之人之心,對農、工、商、窮苦人我是不嫌的,但他對自己這方面的修養沒有印證過。

 

下面他說“如今到城市”,這次他去印證。他來到城市之中,可能住在城裡貧苦大眾區,在那裡的寺院掛單。“彌覺此心真”,“彌覺”更加覺得之意。“此心真”,是指他是真的不嫌人。就是說,他自己修養無我的狀況,已經修成了無分別心,他到城市得到印證。也許就像釋迦牟尼一樣到窮苦的地區,見到老人、病人、死人,他走過那一遭以後,就能無我地為世人放棄榮華富貴,為世人追求解脫之道。在城市的貧民區皎然發現自己能以慈悲之心對待貧窮痛苦的人們。皎然稱這首詩為寓言,是因為詩文字的背後有他個人在平民窟中的經驗和感受。這就是我講的最後一首詩,大家一塊來唸吧!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