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之道第三十四集(下)

318期  圓覺之道     第三十四集(下)

 

可見不管做什麼,一個人的自我都會涉及到他我,還涉及到眾生,當然也涉及到壽者。舉例來看,人因為有我,但是不要忘了其他還有人、眾生、壽者,我再次強調,這個“人”是講他的我,當然還是以自我為主,這個自我會產生一些問題,去執著、計較、分別什麼?所以《圓覺經》講到人的我,就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我才會造業,才會造成污垢,問題在那裡?因為人會產生四種不同的顛倒,那為什麼要談這四種不同的顛倒?剛剛是講四相,這裡講四顛倒,就是因為一個人的我關係到四個顛倒“常、樂、我、淨”。

 

常、樂、我、淨”不也是相?其實前面談“我、人、眾生、壽者”,都是以一個我做為本體,而“常、樂、我、淨”是一個法的問題。所以“常、樂、我、淨”如果是法相,那“我、人、眾生、壽者”就是一個法相的本體。所以只談法相捨棄本體、本質的話,的確那些問題就會跟自己沒關係,我們先看“常、樂、我、淨”究竟說什麼?

 

現在講的 “常、樂、我、淨” 都是依自我為前提,也就是以你的自我做為一個本體來看,還沒有談到有“修養”的我,只是以一個平常的我,或者凡夫的我來說“常”,認為它是一個經常存在的。譬如我明明看到、聽到、吃到了...這是一種常態,就稱之為常性。除了“常”就是“樂”,這個樂當然也涉及到自己認為滿足、覺得歡喜,這是談樂,是針對那個“我”因為對什麼而產生“我歡喜、我快樂”。既然談“常”、談“樂”,為什麼還要談一個“我”?這就關係到常與樂是有相對的問題存在。前面談到一個凡俗的我,去面對常、面對樂,肯定是常、肯定是樂;後面談的這個我呢?是一個法的我,怎樣從相對的常、相對的樂中再去突破,最後完成的是“淨”,就是清淨。

 

可見看常、看樂,剛開始跟常樂打交道的是一個業我,這是依於業我的顛倒來說;剛剛只談四顛倒的兩個“常”與“樂”,還要知道那個法我,假使你是一個願意去接受知識經驗,培養智慧的人,當然你的這個我就不同於那個業我了,就有所謂“法的我”或是“道的我”。“法的我”。“道的我”是怎麼顯現的?是從“常”跟“樂”裡面去發現的,發現之後再去突破就是“淨”,可是如果以一個“業我”去看常樂我淨,它會是個什麼現象?肯定就是常、就是樂、肯定這個我是一個不清淨的“我”,而“淨”肯定就是污垢的。

 

所以這四個顛倒,其實只有兩個顛倒的分別,另外兩個是什麼?是從原來的業我轉變成道我來說的,也就是“常、樂、我、淨”,由“我”轉變成的,因為原有的業我,修學佛法後顯現菩提種子,所以這一個“法我”是“常、樂、我、淨”的那個我,是四顛倒中的第三個。怎麼離於業我而顯現出道我、法我呢?就是因為於“常”發現了無常;於“樂”發現只是一個暫時的樂。知道那個“常”不是永久的常;“樂”也只是暫時的樂,就這樣完成的法我,所得到的“淨”,那叫什麼?是從相對中間,去認識,出離了業而顯現道的淨。所以此中依於道的法我,所完成的淨就是“常樂”。這個常樂,於常知道不是永久的,於樂了解它是暫時的,所得到的是一個淨的結果。事實上四顛倒絕不是說“常、樂、我、淨”四個就是顛倒,而是依於那個“我”為基礎,從“業我”去看常樂,從“法我”去看常樂,所完成的四個顛倒,它的結果以淨而言,因為是依業我看常樂的淨,事實上從法我來看卻是垢!所以如果以法我來看常樂,當然所得到的才是真正的淨。

 

 可是這種淨是因為有常有樂,才會有淨,若執著於要怎麼樣,知道常是無常;樂是暫樂的話,那還是由一個障礙、一個有問題的存在所完成的淨。因此發現,所謂的我是因為四顛倒而造成無明、迷惑、煩惱,問題出在那裡?關鍵性就是“常、樂、我、淨”的那個“我”跟淨的關係,以及世俗的“業我”跟“常”、跟“樂”發生的關係,所完成的“我淨”。所以才說是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談四顛倒,絕不只是談一個不起變化的現象。因為以“業”完成的我去談四相、去談四顛倒,這只是從道理上來看,還是要把這四顛倒“常、樂、我、淨”再進一步做深入的認識。譬如談狗的問題,一般人養狗會認為:「欸!這是我的狗,我經常餵牠,牠跟我一起睡,一起行動。」這是一個“常”的常態,因為這條狗是你的寵物,因而產生樂趣,這是依於業我來看,但為什麼又產生了另一個“我淨”的現象?其實是你與狗完成而產生的“常”、“樂”,認為是很乾淨、很好,其實這只是一個業我的顛倒。

 

如果以道我或法我來看,為什麼說是顛倒?狗,畢竟是狗,狗的作用與任務,或者牠的權利是什麼?不是說你拿來當寵物不對,拿來當寵物當然也可以顯現它的常性,也可以得到快樂,但一定是清淨的嗎?這就要看你了!我們看現在很多夫妻,太太、先生中有一個人養狗,把牠當成寵物,甚至於把狗看得比太太或先生還重要,那就變成不淨了!而且那種樂、那種常性就已經顛倒了。可見業我,於狗的常樂我淨,與那個法我或是道我對這個狗完成的常樂我淨,往往是一種顛倒,那是因為狗跟我的關係。事實上養寵物不一定養狗,還有的人養蛇、養昆蟲,可見一個業我所發起的我意識都不同,當然他的顛倒現象也就不同,事實上,我們談顛倒不只是以“常、樂、我、淨”一個概念來看。

 

舉一個比較容易把握的例子,最近有一則新聞,一個五十多歲的婦人跟一個十八歲的男孩,兩個人感情非常好,甚至要訂婚、結婚,如果依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來看這男女的問題。“我相”,以自己的我一定分別什麼?會以我的意識去看他們。那麼依於“他我”來看,就有一個五十多歲女的“我”,還有一個十八歲男的“我”。可見不管怎麼樣,你跟那女的、男的,相互之間也不過是多數的我,可以稱之為“眾生相”。問題在於涉及到男女,五十多歲女跟十八歲男,真正要結為夫妻不也是夫妻嗎?可是通常夫妻不都是某一種年齡配某一種年齡?可見此中有很多不同的現象,如果以這一種夫妻關係來看“眾生相”,就很容易了解,只看這個五十幾歲女跟十八歲男,最多只能完成一個“人相”而已,還沒有完成“眾生相”,為什麼?因為只是針對那一對夫妻來看,還有不同的夫妻呢!再看“壽者相”又在那裡?這對夫妻依年齡而言,女方的年紀比較長、男的十八歲當然年紀小。可見在這中間,如果關係到生與死的話,會涉及到究竟誰先死、誰後死?此中就有時間與空間的不同,它的“壽者相”若要分析得更細,肯定能探討更多,在這裡我們只簡短的說說而已。

 

現在以“常、樂、我、淨”來看這一對夫妻,以常態而言一男一女結為夫妻這是正常的,如果以道我來看,即使一男一女不管什麼樣的年齡,成為夫妻也不可能永遠不變,為什麼?時間到了人就會死,夫妻關係就不存在,於常性而言是一種無常的現象,可是以業我來看,夫妻當然是一種常態的現象。再看“樂”,這個“樂”其實是短暫的,任何夫妻也是如此;有的甚至活著的好好的,後來離婚了,夫妻之樂也就不存在了!可見不管死也好,分離也好,這中間還是有一個暫時樂的現象,不是永久的。所以談這種夫妻問題,談他的那個“我”的情況,就會發現究竟他是“業我”的淨?還是“道我”的淨?如果談應不應該,以你這個“我”去看他們,五十幾歲跟十八歲的“我”在一起,會認為不一定正確!通常以男女的關係來說,男人年紀大一點,女的小一點,成為夫妻好像無可厚非,如果女的年紀大,不要說大三十幾,就是大個三、五歲,人家都會認為:「哎喲!好像找了一個姐姐。」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結為夫妻,這種關係究竟是什麼?可能是戀人、朋友也可能是情人,也可能會一輩子相伴到老。可以發現這中間,所謂的清淨、不清淨,就在“業我”跟“道我”的差別認識。

 

如果“常、樂、我、淨”,你是依業我來看的話,有了佛陀的道理方法,也可以把“我”修養成一個“法我”,就可以發現“常、樂、我、淨”是什麼?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可是我要強調,這個“無”不是沒有,它是一個不定相,是不一定的,也就是說“常”不一定是常;“樂”不一定是樂;“我”也不一定是我;“淨”也不一定是淨,要用這種方式來看。那以業來看呢?事實上,人都認為“常、樂、我、淨”是正常的,不是顛倒的!但以佛法,以一個有修養的人來看認為它屬於顛倒。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並不是說“常、樂、我、淨”是四種顛倒,那得看你有沒有修行,只有去修養才能發現“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對照出世俗人看“常、樂、我、淨”的顛倒。所以一個有修養的人,反而是從顛倒中去突破,達到所謂的“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的正常現象。

 

當然世間所看的也不是不正常,只是存在的現象是不一定的,是不肯定的!所以談“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這個“無”是不一定,不是“沒有”,是不否定“有常、有樂、有我、有淨”。可見這“無”字要特別把握!在這裡是說“不一定”,也是“不肯定”我們知道眾生皆有佛性,而佛性為什麼不能顯現?是無始以來所造的業成為垢,會把佛性掩蓋住了,所以就要知道為什麼?那是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緣故。此中關係到什麼?就是“常、樂、我、淨”,因為人活在現實生活中,總是在分別、計較、執著中過日子,才會有所謂的“無明、迷惑、煩惱”。也因如此,使我們的佛性掩蓋得愈來愈深,業愈來愈重,所以為什麼談問題要有道理、方法去化解,為什麼會談“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這些方法?因為知道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一些相上的關係,並涉及到“常、樂、我、淨”的因緣,可以說“四相”就是人分別計較執著的一個本體;“四顛倒”就是人依自我意識而活在這種情況之下,之所以成為顛倒,並不是一般人認為“常樂我淨”就叫做四顛倒,而是以佛法、以一個有修養的人來看,認為這樣是顛倒。

 

所以要把握一點,不要認為“常、樂、我、淨”是四顛倒,為什麼是顛倒?一定要以佛法的道理方法去認識、了解,才能發現它顛倒之所在。佛法中的一些名相,常會用一句話籠統帶過,譬如說“貪瞋痴就是三惡”。如果只這樣說,那就是站在凡夫的立場而已,要怎樣達到“無貪、無瞋、無癡”,那才是有修養的認識。修養怎麼去認識?原來一個有修養的人,當他面對貪瞋癡,是一個不定相,不肯定就是貪、就是瞋、就是癡。所以我為什麼一直強調佛法是對人說的?因為只有人才會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會有“常樂我淨”的顛倒。這是這一段談的,「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清淨的,為什麼顯現不出來?」那是因為以上所說的情形而造成的,這一段就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