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義 羯磨 業 (二)

    法的布施在果報上,不會得到所謂的福德福報,得到的是什麼呢?是不同於福報的一種果報,就叫作非福業。如果於福業來說是色身,非福業是法身,這樣分辨的話就很容易瞭解;所以色身的成就跟法身的成就,就關係到福業、非福業。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5期2015年11月

前面談了一些業的內涵、業的現象、業的種類,幾乎都是談業因;現在談業的果報現象。業的果報現象又關係到,一是福報,一是道的成就,也有其分別。果報在功德福報上來看,有福業、有非福業、還有不動業,這三者就是在福德因緣上看它的果報現象。

 

首先看什麼叫做福業,通常「福德因緣」是完成於善業的造作,這善業的造作,肯定於布施功德,都是以財施來講,是以物質行為所完成的,所以說布施功德,在物質上幫助人家,將來就可以得到福報,這種福報就叫福業。其次是非福業,前面說在物質上行布施可以得到福業,非福業是什麼呢?布施除了有資財上面的還有法上的,法就是講個人的知識、經驗、修養--是屬於道。當然講道比較籠統,肯定於法,就是法施,法的布施。法的布施在果報上,不會得到所謂的福德福報,得到的是什麼呢?是不同於福報的一種果報,就叫作非福業。如果於福業來說是色身,非福業是法身,這樣分辨的話就很容易瞭解;所以色身的成就跟法身的成就,就關係到福業、非福業。

 

既然有了物質、法的果報,那不動業又說什麼?談福業、非福業是以色身、法身於果報的成就來說的話,不動業跟這個有沒有關係?是不是如如不動?如此解釋“不動”就錯了!所謂不動,要知道於福業的造作、非福業的造作,如有所計較、執著,肯定就得到福業的果報跟非福業的果報。如果能以無相而行布施,就是講三輪體空,這種現象就叫做不動業;也就是於他的果報,不是在這種「我施,希望能得到酬勞,不管是物質的或是法的」,這個不動業是完成於無相,以三輪體空而言,不管是資財的或是法的,都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完成的,所得到的業的果報就是不動。

 

不動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不動並不是講不受,而是叫做隨順受;什麼叫做隨順受?一般就是講隨因緣,舉個例子比較容易瞭解。看報紙上常常會報導,一個家庭發生了什麼意外,希望善心人士能夠募捐,就有很多人去做善事,但大部份都是在資財上面,色身上面。通常媒體不管是報紙也好電視也好,做善事的人把錢寄到報紙或寄到電視台,所以去實行這個工作者是報紙、是電視台,不是他個人面對面,就可以發現,這也是一種福業;那什麼是非福業呢?以這種只是在資財上面的幫助而言,有些人會說你給他錢財吃完了不是沒有了嗎?是不是給他介紹個工作,或幫助他培養一些專業,等於你給與的物質,在他的色身上可以暫時滿足,可是一旦沒有這種財源了,他同樣活不下去。

 

因此,福業肯定是物質色身上的滿足,但這種色身的滿足又能維持多久?還有一種非福業的行為做法。此中的不動業是什麼?在報紙也好,電視也好,代為招募這些所謂的慈善功德,就有福業也有非福業。施與者的起心動念,所謂清淨不清淨,如果還想有所回報,在報紙上要登出你的名字來,在媒體上照出你的樣子來,那就變成執著了,就是不清淨了。所以不動業的另外一個名詞,是隨順,其實還有清淨;這個清淨就是心念的清淨,叫做不動業,這是在果報的現象上面必須要認識的。

 

其次談果報,於色身或果報身來講,除外,還有法身的成就,法身的成就所行的業,又包含了「有漏業、無漏業」;除了有漏、無漏,還有「非有漏非無漏」。有漏是於道,是以菩提種子來說,菩提種子發起以後,在修行的道路上,於菩提道上,就在乎成就的是什麼?成就的差別在哪裡?一個是“人天”方面的,凡是人天方面的成就,叫做有漏業,如果能進展到賢聖羅漢,甚至於菩薩,就變成無漏業了。因為無漏的本身是於學行上面,就是修養學習的行為上面到達了無學位,所以有漏業是有學,無漏業是到無學了。非有漏非無漏又是什麼呢?可以說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這是於道的差別。

 

業有造作,而修行也是一種行為,所以都稱之為羯摩,或稱之為業。有漏業、無漏業、非有漏非無漏業,可以說是在法、於道的果報上來說的。人天是屬於有漏業;聲聞、緣覺、菩薩是無漏業;“非有漏非無漏”那是八地以上的菩薩。由此可知,道的果是一個這麼的現象,前面談的福業、非福業、不動業是以業的果報而言,後面談有漏業、無漏業、非有漏非無漏業,就是以道的果報來說,這就是業與道的差別。

 

除了這些業與道的果報現象,不管是業的也好、道的也好,什麼時候會顯現?顯現的過程中又有什麼差別?如受果報,受的是業的果報或者道的果報,前面是作,現在談的是受,受果報的情況有其差別,並不是以一因一果來說法。所以常把造作因以及感報果,當成一個「一因一果」,那是很容易出問題的;譬如於業的因而言,因果關係就有「福業、非福業、不動業」,這是業方面;於道方面呢?就有「有漏業、無漏業、非有漏非無漏業」,在理論上可以肯定。但是什麼時候去受果報,是什麼樣的情況之下會受,它又有什麼差別呢?這就涉及到順現受業。

 

「順現受業」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隨順時間、空間,相應於因緣,這個相應於因緣是什麼?是業於緣或者道於緣?這隨順的現象所產生的果受,叫做順現受業。其次還有「順生受業」,順現是眼前,順生就包含過去的,以及現在的,叫做次第生起的;什麼叫做次第生起?譬如:重的業不一定就是從輕的業發出來,慢慢重、慢慢重,或者是從重的業,慢慢輕、慢慢輕,不是這麼說。而是在生命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涉及到時間、空間,這樣次第生起的,這種次第沒有輕重的先後順序,也沒有大小的先後順序,而是說生存的時間、空間,次第就是陸陸續續發起的,叫做順生受。

 

還有一個「順後受」,順後受是什麼?那是未來的;「後」是講現在以後

未來的,是現在作,未來一定會受,如果現在沒有受,那就是後來還是要受

的叫做順後受。這種順後受也有其次第,什麼次第?不一定什麼時候。如明

天會受什麼報,或者下個月會受什麼報……不是這麼來看,而是業不管輕重

是相應於緣的力量而引發的,這個基本道理要瞭解,它的次第是在業與緣的

關係。在受業的時候於果報來講,這是以人的感受會有差別,有苦、有樂,

還有不苦不樂,這種受報的現象肯定是樂受的話,是因為善業,善業會有樂

受,苦受的話一定是惡業;就可以肯定,樂受是善業、苦受是惡業,那麼不

苦不樂是什麼呢?叫做無記業,就是不能肯定是樂或是苦的業因,而完成的

這種業果。

 

我們有時候很難去把握「不苦不樂」的這一種果受;如男女之間當事人,

不管男的一方或者女的一方,只要有所偏差,旁人看了有偏差,自己是當事人

卻心甘情願,認為本來就是這樣!以旁觀者言是有苦有樂,當事人認為是不苦

不樂,因此就要把握,果受是以個人而言,不是別人來分辨的。譬如中國人有一

句話傳承了很久,說:「做了三年乞丐,再請他做皇帝也不願意。」為什麼?因為做乞丐隨心所欲,不受局限、不受限制,他幾乎可以為所欲為,在別人看來︱乞丐好可憐那是苦受。可是也有的說:「他為什麼情願做乞丐不願意當皇帝?」因為做乞丐自由自在,那不是樂受嗎?其實都不是,應該是不苦不樂。為什麼?剛剛說過為什麼是不苦不樂?於乞丐而言是別人的看法,所以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以自己來說,不是別人來辨別,或者別人來分辨的。

 

譬如乞丐自得其樂,可是現實是受苦,在這種情況之下,不能肯定是樂受或者苦受,那是什麼受?不苦不樂受。由此會發現談這種果報,感受的時候為什麼有樂、有苦,還有不苦不樂?這關係到業因,例如一些心甘情願,有一些無可奈何,那是為什麼?因為一般人常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問題、去看當事人。譬如有些有錢人小氣得很,不單單對別人小氣,對自己都很小氣;但那是別人的看法,以他自己來講呢?是節省,是惜福,不能說就是小氣。但在別人來看,那麼有錢還那個樣!應該要去享樂呀!其實那是別人的看法。不要以為有錢都是樂受,沒有錢就是苦受,有錢固然在物質上有樂受,可是當他要想賺錢維護財富,那是一種苦受呢!什麼時候是不苦不樂呢?在他自己賺錢的時候,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以為苦,這裡面就有不苦不樂的感受。

 

可見樂受是定業,苦受是定業,不苦不樂是不定業。受果報的業相,有

定與不定的差別,定就是肯定,做善事就能得樂報;做惡事就會受苦報,可

是有的明明都是做好為什麼受苦?要瞭解,做好的時刻,起心動念是什麼?

如果所作因沒有肯定的話,將來受的果還是不苦不樂,如果於業作的因是肯

定的話,那很簡單,善就是樂、惡就是苦,不能分辨的就是不苦不樂。譬如

於布施,所作業得受果,於因於果的差別,以及在因與果的中間還有一個過

程,就關係到現在受,或這一生中所受,或次第而生起的;這個次第而生起

什麼呢?有現在的、也有以後的差別。所以就可以發現,原來業不是一個單純

的東西,除了因與果的關係,還有因與緣的法則在裡面,這是必須要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