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之道 第二十八集(上) 

    有的把自性當成佛性,有的把自性當成本質,也有的把自性當成一個模糊的東西,好像自己中間又有我,如果不是說自己的我,那所謂“性”是本質,本體又是說誰?其實用最簡單的方式講就很容易了解,真正的自性,“自”肯定是每一個人的我,就是那個自我;“性”呢?就是本質、本體。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5期2015年11月

經文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            

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無證;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繼續介紹圓覺之道,圓覺之道是依於《圓覺經》來說,這一段經文的重點是談圓覺自性。圓覺與自性如果放在一起,各位究竟能了解什麼?首先,既然是圓覺為什麼還談自性?在這裡常常會引發一些個人的看法,而每一個人的看法不同,有的把自性當成佛性,有的把自性當成本質,也有的把自性當成一個模糊的東西,好像自己中間又有我,如果不是說自己的我,那所謂“性”是本質,本體又是說誰?其實用最簡單的方式講就很容易了解,真正的自性,“自”肯定是每一個人的我,就是那個自我;“性”呢?就是本質、本體。

 

為什麼本質之外還要談本體呢?舉一個例子,這個人很惡劣,究竟是本質還是本體?這很值得探討!說這個人很惡劣是一種行為表現,以世俗的話來講,有時會產生退一步的看法,說這個人雖然很惡劣,但他的本質還是不錯!如果從這世間人的看法來講的話,可見很惡劣只是一種行為的現象,既不是本質,也不是本體。因為本質涉及到你過去的修養完成的內涵,譬如過去造善業,就有善的本質,是惡業就有惡的本質,修行也是一種造作行為,就可以說他的菩提種子在本質上是深是淺?可見業與道都屬於本質,只是業與道的內涵有所差別,而“業”的內涵很容易說出有善、有惡的差別,“道”裡面的內涵為什麼也有差別?這就是平常大家不太注意的事。

我們知道“道”有正道也有邪道,而修養的行為以道的概念來說,不能肯定都是正道或是佛道,因為也有外道的一些修養也稱之為道,只不過要把握一個重點,以一個學佛者的修養而言,是以菩提道的“種子性”來說!所以談自性的“性”為什麼涉及到本體性?不管是正道、邪道都有一個本體性;但邪道一定是會造成傷害,不是傷害別人使自己得到利益,就是傷害自己使別人得到利益,兩者同樣不正常。所以道要探討它正常的一面,而且是利益的,是以菩提種子來說它的本體;同樣業也有它的本體,業的本體是什麼?如果以善、惡來說,善要看是那一方面的善?惡是那一方面的惡?說善業、惡業這都只是概念,因為善業可能涉及到福德因緣、功德或修養,都稱之為善業。但是此中究竟拿什麼來看它?所以不管是善業或是惡業,我們要探討的是以本質而言,有善有惡,以本體而言,並沒有善或惡的差別,就好像道一樣。道有外道、正道,以它的本體而言,是以菩提種子來說,可見以自性而言,眾生“皆有佛性”,就是大家都有覺悟的本能,本能就是一個本體,那本體裡面存在的是什麼?就是菩提種子。

所以菩提種子就是本質!因此談自性,如果以道來看比較容易把握,以業來看不是不能把握,而是造成道與業會變成相對法;為什麼不可以用相對的方式去看?譬如本質、本體涉及到業與道就是相對,為什麼不可以的原因就在乎:道是從業裡顯現出來的,也就是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有這種覺悟的本能;我們無始以來會造業,難道就不會修道嗎?一個漫長的時空,不管是一期生死中間幾十年,人會造業也會修道,只是所修的道有分別,譬如正道,那是以佛法而言;所謂外道,是站在佛道的立場而說佛道以外的道,就可以發現,絕不是一般涉及到道、涉及到自性而說有佛性,為什麼?因為眾生皆有佛性,只不過這一種覺悟的本能,如果不能表現出來就等於沒有。

因為依於佛性而言,要探討它最初的面目的話,以概念來講,就叫做佛性,為什麼?眾生皆具備有這種佛的本性,也唯有學佛才能夠顯現這本性而成為佛;這只是一個理論,但是要探討它的法義,“眾生皆有佛性”,並不表示有佛性你就是佛!因為此中涉及到一個人從無始以來以至到現在,其中漫長的過程,如果只談造作成業,難道就沒有修養成道嗎?尤其涉及到道,難道都是屬於佛法的嗎?沒有其他的道嗎?也就是佛教以外的道。所以佛法從不否定佛教以外的道法,然而不否定並不表示是接受,我們也不可以捨棄那些;譬如以這一生來看人的現象,以一個學佛的人來講,他不一定一開始就學佛,所行的就是佛道,很可能原來信神教或一貫道,甚至是所謂的乩童、通靈,乃至看相、算命種種的,不能說它不叫做道;何況還涉及所謂文化的層面,譬如這個人生長在什麼樣的國度、什麼樣的地方、所接受的文化與教育,種種關係到這種族性的傳統,其中都有其道。

為什麼涉及的這些,我們也不能否定呢?最簡單的看法,你強調佛教的道是正道,是不是佛教以外的就都是邪道呢?所以不可以正道的相對來論邪道,而是說以佛教本身的道而言,佛教以外的就稱為外道,也就是道並不是你站在什麼立場來說,或者以一種概念來說佛道,如果這樣就否定一切了。站在其他的道而言,以基督教本身來講,站在它的立場以外的也稱之為外道,對基督教而言,佛教也是外道,或者以道教或其他神道而言,都可以稱其他的教為外道,這就看你所處的立足點是什麼!這是我們對道與業先要了解的一點。千萬不要認為只有佛教才是正道,佛教以外的都是邪道;只能說站在佛教的立場來看,佛教以外的道就是外道。有很多人把邪魔、外道放在一起,其實外道本身除非他從事的是屬於邪的、魔的,是有傷害性的這一類,絕不是凡所有的外道都是邪魔,不可以用這種方式看!這是我們對道要有的認識。

再看本質、本體,若業是本質的話,那道就是本體,為什麼這麼說?以菩提種子而言,只是道的一種存在現象,是經過了修養,曾經種過菩提種子才可以這麼說。如果從來沒有接觸佛教與佛法的話,就不可能有菩提種子的存在,這是唯一的不同點。所謂菩提種子,是不是依於佛教的道理方法、名相或法相就叫做菩提呢?不是這麼解釋的!菩提的本身是一種修行覺悟的道路,這道路的目的可以達到覺悟的境界,才稱之為菩提道。所以常說菩提因、菩提果,那是說什麼?其實就是道的因,而有道的果。真正以菩提說“因”,菩提能說出果來嗎?所以為什麼說“眾生皆有佛性”,“佛性”要以覺悟的本能來說,問題是眾生都有覺悟的本能,但是能不能顯現出來?這就在乎修養了,所以佛性不可以說就是道,如果說是道,那是什麼道?此中就會牽涉到太多的問題。

道以菩提種子而言,就比較容易把握,因為人隨著業而來的,眾生都是隨著業而來受報,只是眾生有其類別,譬如講六道眾生,每一道都有它不同的業,來受不同的果報。當然佛法是對人說的,必須以人來看,人因為無始以來造作業,依於業的內涵,它的成因或趣向若是屬於人的話,自然就投到人道;所以才有“人是隨業而來”的說法。剛剛說到菩提種子的問題,菩提有其因的話,菩提的果是什麼?這就很難去把握,但如果懂得道理、方法,就很容易把握,為什麼?以業而言,因為人是隨業而來的,現在如此,過去無始以來都是如此。

業裡面有善業、惡業,以“本質”而言有好的、有不好的。但是好與不好,只是一種業,如果要探討它的本體是在那裡?不能說「善惡是本質,業是本體」,這就等於一個東西,問它的本質與本體是什麼?須知依於本質可以發現它的本體,也就是本體裡面存在一個這麼的東西,所以才有很多人誤解自性就是佛性,其實自性不是佛性;以覺悟之性、覺悟的本能來講,就很容易把握。一個人具備的條件那是本體,具備的條件是什麼?智慧為本體,具備什麼條件才是本質。可以發現人因業而來,就是具備的條件,條件的內涵呢?就是善、惡,就是本質,它的本體是什麼?在本體裡面有一個不是以業做為本體的,而是過去修養完成漸漸累積起來的。

舉例來說就很容易發現所謂的本體是什麼?現在一般講的基本面那就是本體,可能還不一定能把握,就看菩提從那裡顯現出來的;菩提的果是什麼樣子?其實要從業上面才能認識,如果沒有業就不可能知道菩提。舉例來說,殺生是一種行為,業的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其實道也是一種行為,只是為了分別容易,所以說「造作成業,修養成道」而已。造作固然是行為,修養不也是行為嗎?所以從業的造作行為中去調適它、調理它,或者以比較、選擇、篩檢的方式都是一種修養,但是這修養的本體是什麼?其實就是無始以來除了業之外,在業的過程中間斷斷續續、點點滴滴所累積起來的“覺”,也就是菩提,就是從業裡顯現出來的菩提的現象,因此從業顯現菩提的現象之後,所留下來的種子就叫作菩提種子。

以剛剛講的殺生這個例子來看,殺生是一種行為,去殺害一條生命才能叫殺生,而去傷害一條生命,除非這個生命結束了,否則也不能構成為殺生,好比割傷了、打傷了,那只是受到傷害,生命並沒有完全消失,所以不叫殺生,從此中就可以肯定,殺生是把一條生命結束,這種行為叫殺生,究竟其中有什麼關係?以其他宗教而言,這些雞、魚、豬、牛、馬或羊這一類的,通常說本就是給人吃的,就會發現這種說法並沒有道理,為什麼?因為牠也是一條生命,你用很多的生命來維護自己的生命,這不合道理,佛法講求眾生平等,這樣做就缺少慈悲心了。從中可以發現一些道理、一些問題,我們去認識它,依於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殺生就有了眾生不平等的行為,平白讓一條生命消失、毀滅就是不慈悲的行為;一定要做到平等慈悲的話,就要從這行為中間去覺悟,否則怎麼能夠做到平等與慈悲呢?可見原來在殺生的行為中,怎麼樣依於佛陀講的道理方法,要以平等心、慈悲心來對待眾生,故經典上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說法,其實就是講平等、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