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六)

    「誰識浮雲意」,誰知道道虔的內心境界呢?心意像浮雲一樣的自在飄渺,悠悠在天地間,覺得他的境界是“無處不為家”、“無處不是家”。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03期2015年10月

主講/鍾玲教授

下面的一首靈澈送道虔上人去出遊,遊方就是行腳,他送道虔這位僧人去行腳,我們這裡的出家人應該很熟悉這些辭語,大家來念一遍:

 

送道虔上人游方

「律儀通外學,詩思入玄關。

煙景隨緣到,風姿與道閑。

貫花留淨室,呪水度空山。

誰識浮雲意,悠悠天地間。」

這位道虔上人去行腳,靈澈法師就送他下山,還用很多話稱讚他,因為道虔上人不管是修養還是精神境界都很高,「律儀通外學」,不管是戒律還是儀軌他都通,這些都是我在千佛山,才知道靈澈在講什麼。他除了這個還通外學,外學就是外道之學,通常是指道家與儒家,這道虔上人非常博學,他連道家與儒家都通。「詩思入玄關」,此外道虔做詩有深入的思想,在他的詩裡的表現已經進入了玄關了,玄關就是學道有成的第一關,道虔的思想境界已經在玄關之內了。

 

「煙景隨緣到」,然後他在外遊的時候,有煙雲的風景隨緣到,隨地到處一遊就會看到美景。「風姿與道閑」:道虔上人他有他的風采,風采跟內心的道在一起,很悠游自在,這比較接近道家的境界。「貫花留淨室」:貫花是敦煌那邊常常見到的,敦煌壁畫上的天女散花,散的花是一串串的下來,貫花就是一串串的花,他就把花留在他的禪房裡面,人就下山了,為什麼道虔要去度空山?「呪水度空山」:他是去灑淨,對不對?我就是因為學了佛一看才知道這是灑淨嘛,他就一路到山下面一路灑淨,其實是灑給萬物眾生,雖然說「度空山」,其實那山是不空的,有各種萬物,有蟲、有鳥、有蛇。

「誰識浮雲意」,誰知道道虔的內心境界呢?心意像浮雲一樣的自在飄渺,悠悠在天地間,覺得他的境界是“無處不為家”、“無處不是家”。

 

靈澈的生平還真不簡單,上次不是講到他名氣太大,有人害他,然後他就被貶到福建去,這是被南貶初到汀州寫的詩,我們大家一起念一遍:

 

初到汀州

「初放到凔州,前心詎解愁

舊交容不拜,臨老學梳頭

禪室白雲去,故山明月秋

幾年猶在此,北戶水南流。」

 

汀州是唐朝設的州,是福建武夷山以東的永安、永定等縣。凔州在山東,以前常有發配凔州的說法,大概凔州成為流放的典故。「前心詎解愁」:佛教不是說以前的心、現在的心、未來的心,“詎”是哪裡的意思,以前那一個心哪裡能化解憂愁呢?言下之意是他現在的心應該可以化解得到,以前的在自己被貶時,有點憤憤不平,即使他是出家人也會生氣,但是他沒有說現在的心,現在的心應該顯示在這詩裡面。「舊交容不拜」:在汀州我也有熟人,抱歉!我就不來拜望了,他不受禮教的束縳了。「臨老學梳頭」,這一句有點奇怪,他是七十一歲過世,大概是六十多歲被貶,那時才開始學梳頭,但是他是出家人怎麼會有頭髪?是不是頭陀行啊?我們看老和尚的頭陀行的照片,不是有留髪?可能他在做頭陀,所以他還要學梳頭,他是臨老才梳頭,以前是光頭嘛不需要梳。

 

「禪室白雲去」:他在汀州應該還住在寺院裡,所以他住在禪室中,這個地方在高山上,有雲來雲去,白雲走了沒關係,靈澈很灑脫。「故山明月秋」是說:這山是我的老朋友,所以是故山,他能隨遇而安,白雲飄走了,可是我仍有朋友,山就是我的朋友,月亮就是我的朋友,秋天也是我的朋友。

 

 

「幾年猶在此,北戶水南流」:如果過了幾年我還留在這裡,就像戶水南流一樣不會發生。我想這大概跟風水有關係,我們的門戶應該對著南方,外面的小溪流水應該向哪一邊流?好的風水是你的家面前,水要往南流,繞過門前流過去就是好的風水,如果門朝北,溪水應該向北流,通常都是按照這種章法來蓋自己的家,蓋寺院也是這樣,靈澈說如果過了幾年我還留在這裡的話,我面朝南北的門戶,溪水卻南流,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是北戶水北流、南戶水南流才對。所以他其實是蠻灑脫,灑脫之外還表現一種很硬的個性,這個人個性很硬,習氣是怎樣都改不了,這是我對他的評價。我讀他的詩時相,這個人是那麼出名的出家人,居然被官府貶,為什麼會得罪人呢?我覺得詩裡頭都表現出來,他個性很硬,他說:我就不信我來這邊幾年還呆在這裡,果然幾年以後他就獲大赧回去了,但是他的脾氣就這樣:幾年以後我還在這裡的話,「北戶水南流」那是不可能的!有沒有懂我的解釋?所以他的個性是蠻強的,有反叛性,他說「舊交容不拜」,有反禮俗的個性。

因為時間不多,我們再看靈澈的一首詩:

東林寺酬韋單刺史

「年老心閑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這首詩也看得出,這是一首他跟韋單刺史唱和的詩,韋單作官做得很高,他的外祖父是大書法家顧其卿,韋單做過容州刺史,諫議大夫等。他的個性很耿直,唐憲宗派他代替李康做劍南節度使,韋單走到漢中時,還是覺得心裡頭不對,就上書給憲宗說李康這個人守方盡力,不要換了!皇帝叫他去代那個人,他走到一半路說我不做這大官了,叫皇帝「不要換我了!讓李康留守。」可見是個很耿直的一個人,不戀官位,一心為國。靈澈跟他是好朋友,可見靈澈擇友的標準很高。再看「東林寺酬韋單刺史」這首詩,韋單統率洪州的時候,靈澈住在廬山,兩人是忘形之交,兩個人的唱和詩篇,一個月就寫了四五首詩,韋單寄一詩給靈澈,表示他想辭官,做一位閑散住在山裡的隱士,靈澈就答了這一首詩:

 

東林寺酬韋單刺史

「年老心閑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第一、二句「年老心閑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是說:到了年紀老的時候,在山裡頭很悠閑又沒有外務打擾的話,自己穿著麻衣,椅子上不是很好的墊子,只是草座,也可以容身,也過得不錯!這應該是韋單表示要過的退隱生活。「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你跟我碰面你老是說要休官了,我在林子下頭從沒有見過一個人說要休官就真的休官的。靈澈就在詩中將他的老朋友一軍,你說要休官當隱士,你只是說說而已,你絕對不會做,就是諷剌他一下。

 

由這首詩也可以看出靈澈的個性,很會頂撞人、他會得罪人的。我故意挑這一首詩來顯示靈澈的個性,他這位出家人還是有火氣的,已經年紀蠻大的火氣還在。下一首詩是靈澈去湖南,我們常常以為不同的時代跟現在一樣,以為湖南就是今天的湖南,但是唐朝開始764年才有湖南這個詞出現,它是指洞庭湖以南的意思,為什麼才有這詞出現呢?因為在唐朝德宗的時候,在衡陽才設湖南觀察官這個位置,也就是劃那個地區為湖南,洞庭湖以南,所以行政使上唐朝才有這個名稱。764年靈澈十八歲,「歸湖南作」應該是到他年紀大的時候,要回到湖南去,這首詩有點像偈子。有點像禪謎,我們大家一起念這首詩:

 

    歸湖南作

「山邊水邊待月明,暫向人間借路行。

如今還向山邊去,只有湖水無行路。」

 

這首詩好像在講各種的路,有一種路就有一種方式,第一種路「山邊水邊待月明」,他不走路!他在山邊水邊什麼都不做,只等待月亮出現,你說這個人傻不傻?其實他講的是一種禪修的境界,因為月亮常常跟摩尼珠相比喻,摩尼珠就是智慧,所以其實他是等待智慧的開啟。「暫向人間借路行」:他是暫時走人間路,這裡好像有很多路,一種是人間路、一種是山路、一種是水路,一種是完瓶都不動,就在那邊等月亮,四種狀況,第一句是第一種狀況,第二句是第二種狀況,「暫向人間借路行」,好像他這輩子做一個詩僧,跟這些世俗的人交往,但是其實他也是一個修行很深入的人,所以下面兩句應該是講他如何修行。

 

「如今還向山邊去,只有湖水無行路」:他還向山邊去,最後他選擇了山邊的路,湖水這條路他沒走!湖水是水上行很難走,他沒有走,大概是這個意思,因為山邊行有點像獨修其身,而湖水有水,是要度人的,可能像是大乘、小乘之分,在這首詩表現了這種境界,但是這些就是你讀什麼就是什麼,我把它做為禪詩或修行的詩來解釋。

這是我講的最後一首詩,我們要知道靈一與靈澈收在《全唐詩》的詩並不多,每一個人只有二、三十首,他們寫的詩很多,但留傳下來的不多,但是做為詩人他們是很不錯的詩人,他們詩的章法很符合唐詩的工整與韻律,還有唐詩的風格與典雅,因為他們做到了這些所以就流傳下來了,在他們的詩裡有佛教的思想,也讓我們覺得佛教的詩真是一個淵遠流長的大傳統,在這淵遠流長的大傳統裡,我們仍然可以讀得到他們的作品,而一般人大概不會去仔細讀他們,我希望這兩個鐘頭大家是愉快的,有所領悟的,謝謝大家!(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