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法相學(49) 種子與識的關係-現行熏種子

    為什麼?因為不歡喜的有抗拒感,歡喜的就會得意忘形,這是必然的現象;這必然的現象就可以發現,現在承受果報的行為,同樣會造作另外一些種子因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3期2015年10月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現在談的是“現行熏種子”,上一個時段是介紹“種子生現行”,唯識學的重點通常就是擺在“種子生現行”跟“現行熏種子”的理論基礎上。人因為業而成為人,當然第八識裡有很多業的種子,這一些業的種子是過去所造作形成的,依於因果關係可以發現,既然過去是依於環境、人與事的問題造作而成,當然過去能造作成為種子,於現在才會發起現行的果報,這就是說人命的現象;那在現行受果報的時候,是不是把過去的那些種子因一個一個發出來,就等於把這些果報就受報完了?而這就是唯識學嗎?其實這只談了一半,為什麼?因為過去的“種子因”生起現在的果報,在果報的過程中間會有一些什麼現象也不能忽略。

    在果報的當時,好的果報一定是歡歡喜喜,不好的一定會難過;所以在承受果報的時候,同樣必然也會有歡喜、難過的差別,可是歡喜也是果報的承受,難過還是一種果報的承受,在承受果報的時刻怎麼辦?是不是就承受好了,反正受完因果就清淨了?但是佛法不是這麼說的!真正在承受果報的時刻,第七識以及前面的第六識都不會產生影響嗎?譬如當承受病苦的時候,病苦是因為過去所作的因,而形成現在病的果報,但是談過去、現在、未來,不要把它擺在前一生是過去,而前一生以前都叫做過去,這一生就叫做現在,不能夠把時間拉得那麼長。因為有的是當生的,有的是過去世的;譬如一個人知識的開化,以人而言生下來就跟父母親一起,聽他們講、慢慢學著講,再進一步到學校受教育,所以這一生所擁有的知識、經驗,就肯定是這一生的任何一個時刻以前所造作形成的因,才有現在知識經驗的果;不要把因果拉到只是“三世因果”,只擺在前一世、今世、來生,那就拉得太遠。

   還是要把握承受果報的時候,“歡喜、難過”都是過去的種子生起的現在的果報,正在承受的時候,現在的行為是不是要心甘情願、歡歡喜喜去承受果報呢?絕不是這個樣!為什麼?因為不歡喜的有抗拒感,歡喜的就會得意忘形,這是必然的現象;這必然的現象就可以發現,現在承受果報的行為,同樣會造作另外一些種子因;譬如當兩個人在一起不歡喜,這種不歡喜可能就會結下怨恨,或是因為歡喜結下一些好的緣,這都是現在行為所完成的,所以現在的行為會熏習成種子,並不只是單一的現在行為,它還涉及到過去的業因,承受現在的果報,在現在果報的這一生中間,你還有更多的現行也會同時熏習更多的種子。舉一個例子,譬如一棵果樹,就說橘子樹好了,這一棵橘子樹是過去的種子種在地裡,慢慢發芽成長到開花結果,這是“種子生現行”的現象。那“現行熏種子”呢?也就是現在這棵果樹上結的橘子,裡面同樣會有很多的種子存在,但是這些種子絕不是過去的種子,而是過去的種子本身遺留或者直接轉變而成的種子,一定是經過熏習;所以這熏習就涉及到因果關係、因緣法則,熏習有時間、空間的過程,不是直接的。

    所謂“現行熏種子”,是不是一定成為種子?那也不一定!譬如果樹上結的橘子籽,是不是每一顆都能成為種子?不一定!就看它所熏的條件夠不夠,如果所熏的條件夠就可以成為種子,條件不夠當然就不能成為種子,這一些以後會談到;因為它有很多的變異、差異,以及一些因緣、因果相互之間產生的現象,這些留到以後再講。現在先來看“現行熏種子”,大體上可以從什麼現象上去發現?

    首先看第一個“名言熏習”;“名言”要分別認識一下,“名”是講名字,“言”是講言語,名字言語怎麼放在一起造成熏習?舉一個例子:譬如我叫做白雲,“白雲”是一個名字,如果我或他人都不斷地講“有一個人叫做白雲”,那就成為言語了,久而久之就成為“這個人就是白雲”的現象,就叫做名言熏習。這還不太容易把握,再舉一個例子:世界上有一些不變的,大家公認都是如此的東西,像“地、水、火、風”這都是一些名字,至少知道地是什麼?它能生長萬物,而水可以滋養生命,火可以改變環境,或者涉及到土壤、溼度,可見火是以溫度來說。談到風,地水火風的風並不是颳風的風,不是用這種方式去看,是以它的動態來講;因為一個生命的存在,必須是一個動的,如果生命不動了,最後一切都歸於寂滅了。所以依於名與言語,其實萬事萬物幾乎都有名字,包括人的工作以及職務種種;由於這種名字的流傳是來自言語,當然言語包含了文字,所以名字並不就是文字,言語反而包含了有文字。

這一些名字相,在文字言語上,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種熏習;我常舉的一個例子,中國人很可愛,自古以來如果把事情弄錯了,流傳下來的結果,連錯的也變成對了,為什麼?這就是名言熏習的現象。剛剛談到地水火風的問題,不只是以佛法談這種性,其實在物理化學上也離不開這四大元素。所以地水火風的本身不管涉及到任何事物,假使有地、有水、有火,不使它動就不會起變化、生作用,要動才會變化生作用,就可以發現人與人的問題;譬如有一個人來傳話:「你昨天是不是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今天有人在那裡講你呢!」這是不是一個語言?但是有一個問題,其中名字在哪裡?你面對的這些對象都是一個名字相,一定要講出什麼言語來,說些什麼,這才是言語。

本來這些現象可以成為熏習,也可以無所謂,可是人的弱點通常比較容易造成熏習;假使你走過去,剛好某人在講你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一定會使你不歡喜,因為“名言”,所謂的耳聽之後,也就是六根造成一個認識後,就可以熏習成為“不喜歡”或是“無所謂”。其實要瞭解這“名言”是成熟的還是不成熟的?如果這個人來傳話,所提的根本不是那一回事,這時候的熏習是不成熟的熏習;如果你回說:「是啊!昨天我還跟他吵了一架,甚至打了一架。」那就會因為名與言而熏習成為一個結果。所以熏習要有一個結果才能叫做種子,因為談“現行熏種子”不可以沒有結果就叫種子,所以不能說“名言熏習”就可以成為種子,而是說種子經過名言熏習成熟後的結果才能叫“名言熏習”。

再講一個例子:看書,看一本漫畫書。“漫畫”是一個名字,漫畫裡面的內容就是言語文字,如果看完了只笑著說:「算了!」那不可能得到一個真正完整的熏習而成為成熟的種子。假使看的是勵志的書或者是宗教、知識方面的書,從名言上面也會有成熟、不成熟的結果,為什麼?因為你要對它有興趣,很認真去認識,使這些知識經驗進入你的第八識,並認為對自己很好,這個時候熏習的才是一個成熟的種子。否則看很多書只翻翻說「沒有意思!」就扔了,這中間不能說沒有熏習,還是有!可見熏習一定要成熟的結果才能叫種子,這是第一個名言熏習。

第二個談“色識熏習”。色識的“色”就是講色法,依於色法加以辨別之後,所謂識就是辨別,也就是認識分別之後,常常認為有一些東西好像很熟悉,但是也有很多的人事物根本陌生;譬如我常說自己很土,什麼地方土?一些新出品的文具、科技的東西,我真的不知道是什麼!談“色識熏習”就是依於色法所見的一切,經過認識了別之後,當然這個熏習如果只是聽說,那只是知道了而已,其實還要能使它發揮作用才可以;如果知道了卻用不著,那也不可能成為種子,即使有所熏習也不可能。

第三個是“煩惱熏習”。煩惱為什麼會熏習?要知道煩惱的本身就是不自在的現象,在不自在之中往往會造成很多的副作用;所以煩惱熏習出來的不是這個煩惱的本身,而是衍生出來的另外一些現象。這只是名相上面的概念,我們把這三個“名言”、“色識”跟“煩惱”綜合起來談,舉一個例子來看就能把握了!譬如走到街上看到一個不正常的人,自然就認為那個人好像是瘋子,要不然就是喝醉了酒或者是精神失常。很容易造成於“名”、於“言”上的認識,可是這個還不可靠,為什麼?還要從色識上面去發現,怎麼發現?如果他喝醉了酒身上一定有酒氣,還會有臉紅脖子粗的現象,走起來步伐都不穩,可以從這些色法上去認識,假使肯定這個人是酒醉了在那裡發瘋,從名言上、從色識上可以知道,還要去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因為人都有自尊,很在乎面子,他為什麼要借酒裝瘋,在街上耍寶呢?當然一定有煩惱,這可以從名言、色識上進一步去看,這個人一定有他的煩惱,百分之一百的肯定,一個喝醉酒的人絕不可能沒有煩惱!即使參加人家結婚典禮喝醉了酒,也不是因為喜歡喝酒而醉,可能是有感而發,要不然就是人家敬他酒、灌他酒;凡是涉及這一類的情形,其中少不了有因果關係、因緣法則,沒有一個人無緣無故心平氣和的就猛灌酒,把自己灌醉,一定有所煩惱不自在,自己做不了主,因為煩惱的本身就是不自主了。

就可以發現“現行熏種子”,就是怎麼從現在的行為熏習成種子,就要把握從名字相、言語文字上的表現,從色法去認識了別,但是不要忘了他一定有一個原因存在,捨不了的原因就是煩惱的問題;而煩惱包含很多,在介紹百法的時候曾提到“大煩惱”,還有“隨煩惱”。所以“名言的熏習”、“色識的熏習”,還是要經過“煩惱的熏習”才會產生業的種子,同樣的換一個角度來看“名言的熏習”、“色識的熏習”,假使以佛法的道理方法,以道來熏習的話,那就不是煩惱了!所以“現行熏種子”不要肯定就是業的,同樣也可以熏習成道的種子,所以“現行熏種子”第一個原則要把握的就是“種子生現行”,而在現行中間會產生現行熏種子,可是不一定非要過去的種子發起現行,現在才會熏習成種子,因為過去可以所作,現在也可以有所作的這種情況,只是我們要把握“現行熏種子”是依於三個條件完成的:第一個名言,第二個色識,第三個不一定說是煩惱;如果以道來講也可以熏習成為道的種子,這一點我們要把握,不要認為“現行熏種子”就是因為名言、色識、煩惱而完成業的種子,好像跟道沒有關係,如果跟道沒有關係的話就不叫做佛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