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下面一首是「溪行即事」: 「近夜山更碧,入林溪轉清。 不知伏牛事,潭洞何縱橫。 曲岸煙初合,平湖月未生。 孤舟屢失道,但聽秋泉聲。 」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00期2015年6月合刊

主講/鍾玲教授

 

下面一首是「溪行即事」:

「近夜山更碧,入林溪轉清。

不知伏牛事,潭洞何縱橫。

曲岸煙初合,平湖月未生。

孤舟屢失道,但聽秋泉聲。 」

 

讀這首詩先要決定寫這首詩的人,他是在岸邊走路還是水上行舟呢?你們說,你們說是哪一種?因為他最後一個對句有「孤舟屢失道」,就表示他是在船上,我們就把這首詩當作船上來講解,所以讀這首詩你先要定位,不過整首詩也可以讀成前面走路,後面坐船,我們把他先當作都有,因為「溪行」也可以是走路,也可以當作是坐船。

 

「溪行即事」,也就是在溪那裡旅行,「即事」是就著當時所看見的,有所感覺的意思。「近夜山更碧」,就是一直坐船一直坐船,所以快到晚上的時候山更碧,碧就是碧綠色,碧綠色為什麼更碧?天暗下來了綠就變深,顏色就變深了,所以他的美感很細膩。「入林溪轉清」是說船由平地開進林子裡頭,那個溪水就更加的清澈,為什麼?都有道理在裡邊,因為如果外面有平地有風沙,所以水是比較混濁,但是進入林子裡頭,樹根把泥土抓住,甚至地上有蒼苔等等,所以塵土不揚,水是清的,他都想到各種事物的道理,同時也是一種心境的描寫,因為他的心慢慢沉靜下來因而清靜,我們老和尚不是常說清淨這兩個字嗎?

 

「不知伏牛事,潭洞何縱橫」:靈一開始引經據典了,伏牛就是伏牛圖,大家都知道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心意管不住是心猿意馬,是用哪兩種動物比喻?馬跟猿猴,可是唐以前是用另一種比喻,就是用牛,因為牧馬比較是軍隊的事,可是牧牛是民間的事情,你要牧牛來耕種就有牧童,牛更接近生活,,「伏牛圖」是把一個野牛變成家牛的過程。在美國西部是馴野牛,可是我們中國人也馴野地的牛。在香港我常常爬山,跟鄭培凱這些教授、文人一起爬,在香港常會碰到黃色的牛在山上,五隻八隻這樣的走來走去,因為香港新界的農田已不再耕種,農人就把牛放走,所以牛都在山上,常看到野地的牛,現在我們又回到伏牛上面,從唐朝一直到宋朝都有這個概念,明朝開始就更加興盛。提到漸修與頓悟,老和尚有一次除夕圍爐以後的夜話,就講到漸悟跟頓悟的差別,有沒有人記得?(不記得)不記得!?你們想想,我喝喝水。

 

北宗講漸悟,南宗是講頓悟,安祿山之亂後北宗的漸悟雖然比較不那麼興盛,南宗大盛,但是漸悟的法門還是傳下來,明清都很活躍的,他們主要透過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說明這個法門,伏牛圖就是其中一個,講一個人怎樣修行,然後怎樣得到漸悟。大家都是白雲老和尚的弟子,什麼是漸悟,什麼是頓悟我就不講了,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們看這圖,看不看得見?這邊是一個野牛、黑牛,你們看他跑的樣子是不是很野?你們的聲音不大,是不是很野,(是!)你看牠尾巴奔得飄啊飄的,眼睛很有神,這邊還有個牧童,表示牛是人心裡的一部份,心猿意馬的那部份的自己,這一幅圖是另一個修行的自己,他就拿這些草喊:「呀!來吃!來吃!」那牛就到處跑,他一直追,這就是「未牧」,還沒有把亂跑的心,抓來牧養。第二個階段「初調」,就表示那亂跑亂奔的意念,我們剛剛把它抓緊了,他是用一根韁繩把牠拉住,那牛的樣子是怎樣?痛呀!用一根繩子穿過牠的鼻子,牠當然很痛,所以又痛又不服氣,我們修行的過程也是一樣帶著痛苦去修行,不習慣要坐,打坐打一小時,腳會吃不消之類的,這只是比較簡單的痛,還有很多別的痛。牧童好像一副掙扎要馴服牠的樣子,拿著鞭子這是第三張,「受制」了,牛就開始變乖了,牽著牠走,他帶一些牠愛吃的東西,牛就乖乖跟著走,所以牛正在被馴伏中,但是牛有沒有變化?(變白了,大家笑)牠變白了,黑牛變白牛?反正牛就受啟發了,明白了,不過身上大部份還是黑的。

然後「回首」這張表示牛與人有呼應,就是我們那修養一部份跟被我們馴服的那個自己已經開始在呼應了,所以你看,牛在看著他,但他還是不放心用繩子栓著牠。這禪宗十牛圖,表現修養的法門。然後你看這白的多還是少了?白的變多了,心中明白的部份就更多了,這隻牛很可愛,是公牛,有角的。真正的馴服了,有沒有韁繩啊?有沒有鞕子啊?都沒有了,牧童拿著韁繩在手上,繼續用他的花來引導牠,而且牛身上大部份變白了,而且牛還在笑,很開心的笑,人和牛都在互相的看著、笑著,你修行到一個境界,你的內心的那個馴服的自己跟修行自我和諧相處,老和尚常說的人的自我常常膨脹,你要把它放收一收。第六張就是「無礙」了,已經到了兩個自我不相干擾了,所以一個修行的自我在吹笛,牛在聽那個笛聲,還微笑地做他的知音,你看那牛的身上還有黑嗎?就剩下一點點黑了,牠已經快變成一頭很明白的牛了,這是第七張,你看後面還有很多張呢,不是這樣就完了。

 

第七張是「任運」,比較有道家的觀念在裡面,就是很隨意,我們老和尚有講隨意是不是?到了怎樣做都是對的境界,人牛兩者都是這樣,然後他們睡個覺很舒服,最後是相望,是說他們彼此不再把對方當成一個問題要處理,甚至連馴服的概念都不需要了,因為已經馴服了,所以他們像在天上很自在了。第九張是「獨照」,牛不見了,牛已經變成你自己的一部份,月亮照在身上,光明一片。最後一張是「雙泯」,牛也不見了,我也不見了,其實這個「我也不見」就是老和尚所講的,已經沒有自我的境界了。這是十牛圖,這也是靈一詩裡講的「伏牛」這件事。

 

現在講靈一「溪行即事」,第三句:「不知伏牛事,潭洞何縱橫」。在此不是指潭水,潭有一個定義是「深」,就是深深的洞到處都是,「縱橫」到處都是,也就是修行的道路上有很多坑,不容易修行的意思,「不知伏牛事,潭洞何縱橫」這兩句是他一邊旅行一邊想到自己修行上的艱苦過程,伏牛的事,他還不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他還在漸悟的路上。到處都是坑,你要到達泯滅自我是要很長久的時間。下面說到「曲岸煙初合」,就是他的船經過岸是彎彎曲曲的,看到一些煙霧,瀰漫開來又合在一起。「平湖月未生」,由溪進入一個面積大的平湖,看到月亮還沒有昇起,這邊有一個期待的意思在裡面,因為是初合還沒有全合,就是對那些煙霧期望一種圓融的境界吧?可是那些還是散開的,剛剛慢慢合起來,可是湖是平的,像一面鏡子等月亮慢慢出現,月亮在佛法上是智慧的象徵,是比喻摩尼珠,也是很高的境界,前面「不知伏牛事,潭洞何縱橫」根本是講修行的事,所以這裡我也用修行來詮釋這兩句。

 

「孤舟屢失道」,也就是說我舟常常走錯路,該走的路沒有走上,靈一真的是講船迷路呢?還是講修行的事?應該是修行的事,這「道」跟修行有關,,「但聽秋泉聲」,這裡一個轉折,轉過來說我就不再去找到底哪一條路才是對的了, 只靜靜坐下來就是聽泉水的聲音就好,他進入一種冥想,入定的境界,這首詩也不錯是吧!好像大家都有領悟的樣子。

 

這首詩到最後有一種不強求,我就活在此刻、當下、此地就進入狀況了。蠻好的一首詩!現在看下一首靈一跟一位元居士喝茶的詩。我來菩提寺最喜歡跟師父們一起喝茶,所以讀起來心有慽慽焉。「青山潭」我找過,但是電腦網上找不到,查得到「青山湖」,青山湖應該是浙江吧,因為靈一在江浙一帶活動,所以我就找到這張照片,是浙江的青山湖。大家一起來念一遍: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

 

這是首蠻簡單的飲茶詩,這首詩雖然沒有多少字,就是把風景幾筆就畫出來了,你看這邊有泉水,然後有山,有一個大的岩石,下面是流水潺潺的。「野泉煙火」是講什麼?講喝茶啦!我們這邊會泡茶的師父蠻多的。野泉就是山泉,煙火就是烹茶用的煙火。就是泉跟火已經通通在白雲間了,白雲間是指什麼?是指山,山很高啊,山上那兒有溪流。

 

「巖下維舟不忍去」,誰不忍去啊?到底是元居士要走還是靈一法師要走?應該是靈一法師捨不得走,他跟元居士在喝茶,巖下他有船繫在那裡,但他不能走,因為茶太好喝了,風景太美了,就一面喝茶一面聽流水,一直喝到黃昏,水聲潺潺。「維舟」是繫舟的意思,他的舟被綁在巖石下面,人卻捨不得走了,就一直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