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義 智慧(三)之2

     所以談四種智,為什麼要說從成所作開始起,不要從大圓鏡開始?因為太多的人談四種智一開始就說大圓鏡智,談後面認為平等、妙觀察、成所作都是多餘的。我像大圓鏡一樣,什麼都好了;怎麼像大圓鏡一樣?大圓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9期2015年5月合刊

在佛教界很容易看到——認為「念佛很好」就抓著不放,好像其他什麼都不要了。有的說學密最好,現在藏密很流行,大家都認為還可以發財……。不是說學佛這些可不可以、對不對,剛剛說過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對不對、錯不錯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到達經過「成所作」到「妙觀察」,而展現出「平等性」來,有沒有這種修養?如果沒有到達這種修養,只是一味的否定;否定是沒有用的。我常說:餓了還是要吃,冷了還是要加衣服,能否定這一些嗎?哎呀,一切皆空啦!餓不就是飽嗎?飽不就是餓嗎?那就乾脆不要吃,不要吃的結果是什麼?是等死。因為學佛的目的,色身要維護,不是教你用貪欲之心,在那裡照顧色身。學佛的目的是要完成法身,如果要把法身跟色身作「平等性」的話,那完全不懂佛法。

 最起碼的觀念:沒有健康的身體,能夠修學佛法嗎?所以臭皮囊雖然臭,沒有它還不行,所以色身、法身,不可以把它當成一樣的來看,或拿這兩者來作對照對比而去分析,認為色身、法身是平等的,不是這麼說。以色身而言,眾生的色身是平等的,以法身而言,眾生的法身都是平等的。為什麼?只要經過「成所作、妙觀察」,都可以達到這種境界,可是如果不經過前面的這種修養就不可能達到「平等性」。當然最後的「大圓鏡」即使不起分別、不計較、不執著,那麼有一個問題,處在什麼立場?怎麼樣去面對現實、面對修養,該怎麼去運作它?

 大圓鏡智是什麼?一個鏡子,面對它圓圓的,是人看鏡子,還是鏡子看人?鏡子本身像虛空一樣,本身並沒有物體,只是一個有什麼會顯什麼的一個東西,是魔就顯魔,是佛就顯佛。所以談大圓鏡這主題是在一個返照上面,因為有了平等性,可能並不能真正突破所謂的分別、計較、執著,為什麼要談突破了呢?因為這些東西隨時需要,隨時可以去運用,不需要也不會忘了或捨棄。意念之所起隨緣、隨境就是說大圓鏡智,就像一個大的、圓的鏡子一樣,隨時需要可以顯現出來,並沒有忘了、捨了。

 要瞭解,談知識經驗就是修養:「成所作」所完成的知識經驗,「妙觀察」所完成的,達到「平等性」所完成的,這些知識經驗都是一個修養的完成。

 可是修養的完成,並不是掛在嘴上吊一個牌子「我有修養」,而是當需要表現時,隨時都可以表現出來;世俗有所謂「備不時之需」,是什麼意思?有這種本錢,隨時都有機會可以表現出來,也就是說需要時可以表現,不需要時並不表示不會,或根本沒有這種修養;因為大圓鏡的指標是來自「成所作、妙觀察、平等性」,沒有這種修養,根本談不上大圓鏡。所以說:把大圓鏡當成像虛空一樣,鏡子裡本來什麼都沒有,一切皆空!那你就錯解了大圓鏡智,在佛法上道的圓滿表現或者是修養。所以大圓鏡,不能把它當物體,也不能把它當成精神面,是離於物質與精神的,只是一個比喻,可是這種比喻是有內容的,不是假設。

 所以談四種智,為什麼要說從成所作開始起,不要從大圓鏡開始?因為太多的人談四種智一開始就說大圓鏡智,談後面認為平等、妙觀察、成所作都是多餘的。我像大圓鏡一樣,什麼都好了;怎麼像大圓鏡一樣?大圓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其實它又不離於物質,不離於精神,以物質而言只是一面鏡子。像一面鏡子嗎?如果以精神而言,魔來現魔、佛來現佛,能做得到嗎?魔來現魔,就被魔牽著鼻子走,佛來現佛,說不定看到的佛還是魔,甚至於看到魔以為是佛!所以不要把大圓鏡當成一個物質的或者精神的,因為它來自「成所作、妙觀察」完成的修養而展現出「平等性的智慧」;這種知識經驗,是一個修養的精華之所在,也可以說是一種結果,後面說大圓鏡,就是說已經具備這種修養,可以說心念之所起,隨緣、隨境。

 為什麼說像虛空一樣呢?虛空顯現日月星辰、風雲雨電,也不會認為妨礙了我虛空,沒有這些東西時,它也不會感覺我什麼都沒有,變成好像孤寂。大圓鏡以比喻來說,這種比喻不是假設,而是有內容的。所以常說一些比喻,在經典上它的比喻都不是假設,它有內容,像大圓鏡比喻像虛空,因為大圓鏡裡沒有東西,像虛空一樣;虛空本身沒有東西,可是有內容。這個內容來自「成所作、妙觀察、平等性」,是經過修行完成的修養,你要有了這些修養,才有資格說你像大圓鏡一樣,沒有這些修養等於沒有內容。

 太多學佛的人,執著於空變成空亡,常常把一些意念都淪入空境,就變成失念,最後一面對任何的環境,一發生就手忙腳亂;為什麼?因為根本沒有這種修養!這種修養以四智而言,是以前面的三個來作認知,也可以說是一種肯定,為什麼?「成所作」依於理而在行為上理事圓融,進入到「妙觀察」,到達不可思議的修養境界,當然就能表現出「平等性」,這是具足的修養,唯有這樣才談得上「大圓鏡」。所以大圓鏡講起來很簡單,以白話來說:當要用時,隨時都可以把修養表現出來,不需要用時,修養還是存在,這就是四種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