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之道第二十三集(下集)

    談聲聞四果,不錯!前面三個也是“果”,但是這果裡面的內容不一樣,因為初果、二果、三果都是因為修養不夠,還要學習,必須到達什麼樣的境界?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6期2015年1月刊

談聲聞四果,不錯!前面三個也是“果”,但是這果裡面的內容不一樣,因為初果、二果、三果都是因為修養不夠,還要學習,必須到達什麼樣的境界?學習圓滿了,就是阿羅漢的境界!因為阿羅漢直接翻義就叫做無學,也就是依於聲聞乘這些應該修的,他都「所作已辦」,所以他達到了無學位。但為什麼說阿羅漢達到無學位還有微細惑呢?這是常常不太注意的一個問題。成為阿羅漢為什麼還有微細惑?不是已臻無學了嗎?要了解一個問題,阿羅漢證得的果位,他能表現的行為只是一個自我,或者稱為獨我,因為這自我、獨我在阿羅漢來講是理所當然,但是在佛法的本意上,「只顧自己,不管他人」那是不究竟的;所以在阿羅漢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在佛法上,你還存在著這些迷惑,沒有徹底的去突破,所以還存在有微細惑。要了解成就阿羅漢,不是阿羅漢本身這成就者有微細惑,而是依於佛法來認定他還有微細惑,這是我們也要去把握的。因為還有微細惑,所以他不能到達如來或者佛陀的境界,經典上不是有個形容詞:好像螢火蟲跟太陽或月亮去比,牠的光芒還差得很遠。所以佛陀最初說聲聞法是因為那個時刻,佛教在印度的環境中,還是一個剛剛興起的一種教派,而在那環境中,根基、智慧都是在有限度的情況之下,所以佛陀剛開始用聲聞法來度眾生,大家要把握剛剛我說的,聲聞是以承受苦果的時候,在見聞中完成的;同樣,道也是如此,是從見聞中間完成,那就可以發現為什麼說他是小根、小機了!這種根器為什麼那麼小?

    如果以印度當時的環境,佛陀接觸的對象幾乎都是一般平民,因為在印度的人口比例上,平民的數目字佔的比例非常的高,所以剛開始他以聲聞乘的教法來教化眾生,幾乎是對一般平民來講的,也就是對印度的人民而言,是針對大多數的對象來講的,因為在那時候,最優越的是所謂的婆羅門,凡是婆羅門種幾乎都是最有錢、最有地位的人,佛陀教化的對象不以這些少數婆羅門做為幫助的對象,而是以大多數的對象來說法、來教化。所以說聲聞乘所謂小根、小機,是關係到一般平民;他們累世以來,如果過去世有了很好的根基,這一世受的果報以及他所受的人的待遇,一定是比較好。為什麼特別談苦的問題?因為當初印度的環境可以說是一個貧窮、落後、骯髒的環境。通常貧窮的環境往往都比較髒亂,也可以說不太愛乾淨,而佛陀說苦不只是一個生命現象的苦,關係到整個生活形態的苦,可以說以印度的人口比例來說是絕大多數,所以他說這四諦法是針對以苦而言,對大多數的老百姓講的。

    當然他真正的教化,前面是提示苦的形成,為什麼大家過得這麼苦?為什麼大家會承受這些苦?後面就提出八正道法,我們怎麼樣使這些苦能消失掉?也就是談聲聞乘,千萬不要以現代的觀念去看早期印度佛陀時代的背景,為什麼呢?因為往往學佛的人很容易抓住一些什麼,就以自我意識去表現,怎麼表現呢?好比「哦!原來聲聞乘講苦都是指那些貧窮、落後、骯髒的環境的人,所以才說聲聞法。」那現在說聲聞法就變成什麼?「我們都是貧窮落後,很骯髒」,就會以這種方式來看;不就變成拿現代的時代背景去看兩千多年以前的時代背景?大家至少要有這種常識去看人類的進化,最初是吃生的,不管是野獸、飛禽,活生生的,把牠撕裂來吃,身上幾乎是赤身露體,而後慢慢進化到吃半生半熟?身上會加上一些動物的皮毛來作為一些遮體的方法。大家看過真正的原始人,用什麼?用樹葉來遮體,慢慢一直進化,到現在穿什麼?以什麼來遮體?不只是遮體而已,還要出花樣,講究美觀,講究大方,講究引人注意;飲食方面不只是講究色香味俱全,還要講究營養。

    在今天這時代環境,你若認定聲聞乘只適合於兩千多年以前,印度那種貧苦的時代才修聲聞乘的話,那就完全錯了!舉一個例子來說,西藏、新疆、青海、甘肅的部份地區,這一些都是屬於西藏的佛法,藏教教化也是依於他們的環境、生活方式,及生命與生活的所謂的價值觀來推行。所謂的西藏代表性的佛教,我們曉得在中原地區佛教所表現的稱之為佛教,為什麼佛教裡有顯、有密?其實這顯、密不是後人所說的,說“顯”就是佛教講的各大學派,密呢?就是西藏的密,絕不是這麼看!因為密不是以西藏為代表性。要曉得佛教本身具有顯與密,十大學派裡肯定有一個密教的學派,其他都是顯教的,這密教的學派所表現的呢?在佛法剛傳到中國不久時,那時是以梵密來說,那時沒有西藏的藏密的代表性,為什麼?因為西藏有佛教是因為蓮華生尊者開始的,也就是印度的一個比丘,名字叫蓮華生,他把佛教帶到西藏地區。一定要知道,聲聞乘不要用地域跟地域比,或者現在的時代跟過去的時代比。不要用這種方式比較,而是要去認識現代與過去的時代的變化。要曉得不只是兩千多年,五十、一百年前、兩百年前,每一個階段都不一樣,那聲聞法到底適不適合於現代呢?當然適合於現代!尤其依我來講,我認為環境愈優越,生活品質愈高,不妨以聲聞法做為佛法的修養,為什麼?因為往往環境太好,太富有了,便根本不知道苦是什麼?即使是樂,其實是一種苦,這說法他不能接受。因為他從來沒有像兩千多年以前,或現在的環境裡,所謂的偏遠地區、少數的弱勢團體的那種苦,人就是如此!自己本身沒有嚐受過那種苦,你講得再怎麼樣,他還是半信半疑。

    我認為在今天以台灣目前這種環境來講,行菩薩道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但是行菩薩道不一定能夠成佛!為什麼?因為他根本沒有願,行的是菩薩道卻沒有菩薩的行為,沒有菩薩的心性,少了“慈悲”兩個字。所以很多自認為是行菩薩行、行菩薩道的,事實上所作所為還是停滯在聲聞乘上,因為聲聞乘裡幾乎找不到“慈悲”兩個字,只有菩薩才特別強調“慈悲為懷”。所以聲聞乘要這樣看,因為兩千多年以前在印度的環境,而後到今天這廿一世紀開始以後,去看各地的環境,把佛法聲聞乘定位在什麼時刻?其實佛法沒有什麼定位的時刻,只是聲聞乘不能成佛、不能成為如來,它的道理在哪裡?很簡單!就是少了一個願,這願怎麼表現的?就是“慈悲”兩個字。聲聞乘只管自己不管別人,沒有慈悲心。菩薩除了自己得到利益,還希望幫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是有慈悲的願,佛以慈悲為懷,講究的就是慈悲去面對眾生,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聲聞乘不具備這些條件,當然就不能成佛,不得見如來,這是在理論上看聲聞乘的概念是如此。

    只不過在最後我要特別強調,聲聞乘也是一種法,菩薩乘也是一種法,我們說聲聞乘是小法,那菩薩乘呢?是大法;為什麼稱為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乘”是乘載的意思,如果要形容乘載,一定是涉及到這交通工具,不管是車輛、船隻、飛機,假使只能載一個人的交通工具,這一種方法就是小乘,或者就是聲聞乘。如果大眾運輸工具多數人可以乘載的,那就是大法,就是菩薩法,為什麼?仔細想想用這交通工具,一定要有一個人駕駛,這駕駛交通工具的人就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他如果自己駕駛乘載自己,等於是他自己完成他自己的目的。我們曉得兩個以上或者大眾工具,同樣也是一個人在那裡駕駛,但是他除了可以把自己載到目的地,還可以載更多的人到目的地,所以要分辨大乘、小乘是要以乘載的現象、乘載的內容來說明。為什麼佛法有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因為佛法的本身在乎一個“度”,這“度”就是出離,我們說度彼岸,離苦得樂,都是一種“度”的現象。

再看另外兩個字“滅度”的問題,說佛入滅度了是什麼意思?佛,他自己所作皆辦了,度的問題,也就是不再發生了,這種不再發生了就是“滅”的意思,也就是佛已經進入到「不再有度的行為了」,所以叫入滅了。如果把這個“滅度”兩個字當成是死的話,那就錯了!譬如你是一個菩薩行者,你有菩薩願,生生世世來去娑婆世界,那你這一生如果所作皆辦,你同樣會死,但是這種死不能叫死,應該叫滅度,為什麼?因為你的願就是生生世世來去娑婆世界,只是一個時期的滅度,不是永遠的滅度,所以滅度是就一個時期而言。這一段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