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以回報的巧遇

文/淨鈺

     五月,這個多雨的季節裡,在淅瀝聲中打開電視,一如往昔,老師父您正講述著佛法 ; 打開電腦,又見您親切叮嚀著,要如何修行到行修,才能了生脫死。直到回菩提寺參加法會,遍尋不著您的身影時,才恍然憶起您的色身早已化為七彩舍利。

    在生命的轉彎處,茫然不知何去何從之時,有緣遇到了您。聽到您說:佛教是以「我」為中心; 佛教的道理,是在分析「我」; 佛教的方法是在改變調整「我」。要瞭解自我,需從五蘊著手。因而,第一次收回觀看別人的目光,開始學著觀照自己。遇到問題時,早已習慣去看別人,有機會反觀自己,才知道諸多問題的產生,其實是源自於自己的計較與執著。

    您告訴我們面對色塵緣境有所感受時,常是一種自我意識的顯現,是在相對境界中分別,但分別不是問題,計較執著才是問題。所以要注意起心動念,在想蘊未行之前,留下一個空間,用止觀的方法,止於一念,在「想」上面經過無數次止觀的修養,深入研究、分析、認識,就會產生許多非想,將它們不斷的作比較選擇,最後所作的決定,結果會是缺失較少。

     您吸收佛陀留下的經典精華,用淺顯易懂的白話,透過各種方式,不厭其繁介紹佛法,希望我們能明白這些道理方法,並能用在生活上而得到利益。您說學佛是要學佛陀的智慧,智有層次,慧有大小; 我們在智上面修養,平日要多讀、多看、多聽,將他人的知識經驗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經驗。累積的知識經驗越多,在面對問題時,才能由智顯慧,出現一種能化解問題的力量,而產生饒益性結果。

    在不算短的時間裡,學習您所闡釋的佛陀道理方法時,老是似懂非懂,更難學以致用。您說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時,於己於他都不要有傷害,最終結果還要有其饒益性。這不僅成為我生活上的指標,您也是我內心最大的依靠。聽聞您圓寂時,內心頓失依靠,幸有教授師曾說,法身常駐十方,想起老師父留下諸多弘法書籍和影音資料,只要有心學習,時時刻刻都能再見到您呢! 於是內心又漸漸有了依靠與溫暖。

     佛法是那麼深而廣,經過多年學習,才漸漸知道如何調整自己、修養自我。學了道理方法之外,也試著在生活上去實踐,慢慢有點領悟您說的:「處處都是法,處處都是道」,在遇到人或事的問題時,也學著去思考、分析、認識,做深入探討之後,再做決定。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個依循軌道,不再是跌跌撞撞的過日子了。

    感謝老師父您一輩子辛勞,留下這麼多佛法精華論述,慶幸自己有緣巧遇,能聽聞您弘揚正法,卻不知何以回報。除了繼續學習佛陀道理方法外,一定要將所學用於日常生活上,且能得到利益,最終還希望自己能有自主的一天。若有一些學習心得或利益,必定要找機會和他人分享 ; 在任何時空裡,能力所及,亦必盡一份心,為他人有些付出,自己則要學著放捨計較和執著。也許這才是回報老師父您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