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愛

    處身在劫濁、煩惱濁、命濁、見濁、眾生濁的五濁惡世中,每天耳濡目染所看到、聽到的訊息多是人與人之間,因為利益衝突或意見相左而糾紛不停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88期2014年5月刊

文/方華

    處身在劫濁、煩惱濁、命濁、見濁、眾生濁的五濁惡世中,每天耳濡目染所看到、聽到的訊息多是人與人之間,因為利益衝突或意見相左而糾紛不停,負面的消息充斥不斷,如何在這混亂而是非顛倒的人世間,取得安身立命之所呢?古德云:「三寶為世間良友福田」,因為有歷經多劫修行,證得圓滿智慧之理的釋迦牟尼佛,將其智慧化為語言教化無數跟隨其出家修行的弟子們,而能使佛法的道理透過其弟子們代代相傳而流傳於人間;也因為有著依教如法、如實修行的出家師父們弘傳佛陀的道理方法,使我們能依之修正身、口、意的造作,且漸能明辨事理,不致人云亦云的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在《大智度論》第四卷-「釋初品中菩薩」中提到布施,有一段文字提到:「如以財寶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種種施心不著,是為上布施」。人們常在行布施時,會執著於布施之功德,例如,布施了一些財寶,就會渴望來世享福報,或於佛前供養花,就會祈求生相端嚴,但念師父提醒我們,布施要以饒益眾生為前提,且以清淨心行之,即布施而無所求才能成為修行的資糧,因為福報也只是善業的一種,無法讓我們脫離生死輪迴,唯有依著佛陀的道理方法,發起信佛、學佛、可以成佛的願心,腳踏實地的踐履,才能圓聚修行之果,達至出離生死輪迴之境。

    在此卷中我們認識了修行的過程中,菩薩發起自利利他願心,踐履修行的道理方法時,不會去計著於自己已經修行到菩薩十地的哪個階位了,只是默默的往前精進而行,不會回頭看完成了什麼功德,不知不覺中就證得佛果了!而且不會只於三大阿僧祇劫度眾生,如論中所述「十方世界有老、病、死、淫、怒、癡等,以是故佛應出其國。」

    在上白下雲老禪師的著作《白雲心語》中曾經提醒我們:「學佛行者,如果但求蓮華般的潔淨,那只是小乘屬性的根器;一位大乘菩薩的精神,必須像蓮藕一般,常住污泥而不染。」所以,因娑婆世界為業力所成之世界,處於人的世界中,煩惱垢重。而菩薩乘行者,要能深入煩惱,勇於面對而突破,憑藉著修養,能不為煩惱所苦,即「轉煩惱為菩提」,這正是我們所該向前努力學習的。

 

註:
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簡單地說,三寶指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指圓證佛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泛指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寶,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及八萬四千法門;僧寶,指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弘傳佛法、度化眾生的出家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