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

玄奘(602 ~ 664)俗姓陳,名褘。隋唐人,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通經、律、論三藏,熟習佛陀的教法。為我國傑出的譯經家,法相宗的創始人。為了西遊求法,不顧險難,孤征沙漠,獨步雪峰,其求真求實的精神,足為學佛者的典範。

師十歲時,父去世,乃隨兄長捷法師誦習經典,並學習儒道百家典籍。十三歲那年,正值洛陽度僧,大理卿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為嘉獎師的大志,遂破例准許其以沙彌身出家。

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與兄遍歷隴、蜀; 荊、趙諸地,足跡及於半個中國;於其間,師參謁諸善知識,學習攝論、毗曇、發智論、律部、成實論、俱舍論等,鑑於當時譯出之經論不全,眾師對佛法的見解不一,令人莫可適從。師思考著欲冰釋群疑,辨別真偽,唯有精通梵文,親赴印度求法不可;因此,誓願西遊取經,以釋疑惑。

當年由中國到印度,不論是水路或陸路都是艱險萬分,為了求法而死於中途的僧人,不知有多少?然師想到過去的法顯、智嚴等大師皆能不避艱難,不顧生死,為了利益眾生而求法,自己為何不能?遂堅定西遊的決心。

師於唐貞觀三年(629)西行,孑然孤身涉險,在一片茫茫的沙漠海中,見不到水草、飛鳥、走獸,也沒有道路,只能認著一堆一堆的白骨馬糞,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及般若心經,逐漸前進。然於喝水時,有一次不小心把水囊掉在沙上,以致水也流失了,打算重新裝水再前進,回頭走了十多里,想起所發的誓願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於是振作起精神,掉轉馬頭,一心念著觀音菩薩的聖號,向西北前進。

可是沒有水喝,畢竟不是人和馬能忍受的,經過了五天四夜滴水未進,師口乾舌燥,全身發燙,頭暈目眩,終於連人帶馬倒臥在沙層上,奄奄一息。但師仍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懇求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消除災厄。在虔心憶念、默禱下,果然吹來一陣涼風,令師渾身舒暢以致睡著了。師夢見一個身高好幾丈、傲然站立的巨人叱責他:「為什麼不打起精神繼續趕路,還躺在那裡作什麼?」師被驚醒,雖非常疲憊,也不敢停留,立刻上馬前行。未久,老馬突然一反常態,像發瘋似的狂奔了好幾十里,馬停下來時令師不敢相信,眼前竟是一片草原,旁邊還有一池清水,清澄得像一面鏡子,師盡情痛飲了一番,並休息一天再繼續前進。

終於,走出大沙漠,抵達伊吾(新疆哈密),經高昌等國,而抵達印度北方;也就是越過現今的新疆省北路,經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內,沿途瞻禮聖蹟,迤邐南行,到了摩揭陀國,而印度最大、最有名的那爛陀寺,就在此國。

貞觀五年,師三十歲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學習瑜伽師地論及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兼學梵書和婆羅門書,凡經五年。在那爛陀寺學習告一段落後,師又徧遊五印度,歷謁諸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後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反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又作「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印度,戒日王等聞師名,競相禮謁。

師四十一歲,決意返國。戒日王於曲女城為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參加,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詰難。戒日王益增尊崇,十八國王並於會後皈依為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鉢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的無遮(布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

貞觀十七年,師經由現今的新疆省南路、于闐、樓蘭回到中國,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里。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師帶回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一五○粒之外,共請回梵文原典五二○夾六五七部。

師回國後,受到唐太宗與高宗的欽重,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曾兩次勸師還俗作官,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佛法而辭之。因此,太宗唯從師志,助師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師先後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主要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於是,師在印度所學的盡傳至中國。

師反對鳩摩羅什等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而信筆直譯的方法,遂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的譯經規則。因此,後代稱師以前所譯的經為舊譯,稱師以後所譯的經為新譯。師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載西域、印度、錫蘭等一三八國的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師親踐者一一○國,傳聞者二十八國。此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的史地、文化上,以至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的價值,為現代歐美日本的學者們所重視。

師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示寂,高宗哀慟逾恆,為之罷朝三日。追諡大遍覺之號,勅建塔於樊川北原。後來黃巢亂起,奉其靈骨至南京立塔。清末太平天國之亂時,塔毀,之後則無人能識。民國三十一年,日本入侵南京,在雨花台附近,建高射砲位,掘獲大石匣,確定內為師之頂骨,分為三份,一份供奉在日本,四十四年日本以部份頂骨歸還我國,現奉安於日月潭玄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