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思想(上)

今天來談談“運用思想”,人的腦袋瓜幾乎都沒有休息,可惜所運用的都是妄想雜念,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的眾生,就是會思考。思考是一種日積月累、慢慢培養起來的,才能展現出它的知識經驗的思維.我們通常知道,不管你是佛教徒也好,社會人士也好,總是離不開「運用思想」,各行各業只要是人,都會去思想,問題是「思什麼、想什麼」?我們先要瞭解“思想”這兩個字,“思”可以說是收集資訊,“想”,是當我們面對人或者是事,去加以整理這些資訊,使我們為人、做事,能夠處理得圓滿,不致與人結惡緣,不會造成傷害,最終的目的,是能夠發揮智慧,發揮智慧幹什麼?那就關係到人與事,最後的行為所得到的結果。

  通常在佛教裡面,不管是聲聞乘、緣覺乘,或者是菩薩乘,在學佛的路上,都有一定的軌範,這些軌範就是依於佛陀的方法,我們怎麼樣從這些道理方法上面去學習,慢慢薰陶,而轉化為自己的。當然這裡面就涉及到思想的問題,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以菩薩乘來講,我們首先要有一個願,這種願發起的時候,就必須要思想,剛剛我說“思”是收集資訊,收集這些東西來認識自己,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這個不只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在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中間,找到你自己所需要的,真正能夠得解脫、入涅槃的道理方法。

所以佛教有一個通病,學佛的人總是要找一個所謂的善知識,去問他:「我要學什麼最好」?在台灣,這樣的大法師很多,你要求他、問他你學什麼最好,他都會告訴你學什麼最好,其實這樣的法師並非善知識,為什麼?你學什麼最好?那關係到你自己本身,於環境、你的教育程度還有習氣;尤其佛法裡講「相應」,如果他告訴你什麼法門你就去做,結果根本不適合你現在所處的環境,以及你個人相應的程度。

譬如常常有人問我:「師父修什麼法門」?在他們認為,「你出家那麼多年,也學佛那麼久,你應該有心得可以提出來給大家分享」,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我都會回答說:「你不是我」!我所修學的東西,如果叫我列出一個作息時間來說,我沒有作息時間,因為在每一天的時間裡面,絕多數的時間不屬於我自己,你如果一定要問:「那你究竟是學什麼」?我說:「我學佛法」!很多人聽了會認為:「老和尚講話不老實,我問你你學什麼,你不告訴我學什麼」?我會反過來問他:「你認為我學什麼」?那問的人呢可能會心裡面很不舒服,「我如果知道你學什麼,我就不需要問你了」。

這裡面問題發生在哪裡?我們面對一個學佛的人,你去問他,他告訴你的,你有沒有思考過?我們說「運用思想」,你們看我寫了將近一百本書,各家各派都有,你要說「我以什麼為生死法門」?我在外面通常會被人家說:「我學的很雜、修的也很亂」,為什麼我始終不說出一個重點?所以我們常說:「你只是問別人的事,可這跟你有什麼關係?」我如果學禪,你是不是就跟我學禪?我如果學密,你是不是就跟我學密?我如果學唯識,你是不是就跟我學唯識?十大學派我都要熟悉,為什麼?!

  通常我們說親近善知識,你提出來的問題一定是要關係到自己,「你正在那裡修學什麼,有什麼心得提出來」,那才是問問題!你如果只是問「別人學什麼」,那跟你有什麼關係?!這就是從來不運用思想,連思想都不去運用它,那怎麼會有進步?表示你對一切都是陌生的,什麼都是用問的!就好像我們裡面的出家弟子,有的人生病了,我看到了會問他:「誰要你生病」?那你如果不從這個言語上面去思考,你會認為:「這個老和尚怎麼那麼不慈悲,我生病了你不關心我,還問我誰要你生病」,誰要你生病?那你就要去尋找那個「誰」!那是誰?究竟是誰?其實說起來誰也不是,是你自己!

我們曉得人會生病,要就是缺乏什麼營養,要就是受了什麼感染,要就是吃錯了什麼東西……,不外都是自己的問題;再說,當這個老和尚說一句話「誰要你生病」,你就只是在那裡難過,如果老和尚安慰你,用所謂的“愛語攝”,講幾句好聽的,你的病就會好了嗎?!多少跟我出家的,甚至於時間很久的,我常常發現,幾乎都是在那個地方把自己忘了,只想到「老和尚在那裡幹什麼」?是不是老和尚在讀書,你就跟著也在讀書呢?是不是老和尚在修行,你就跟著在修行呢?是不是老和尚在放逸懈怠,你就跟著放逸懈怠呢?所以要談「運用思想」,從思的上面去收集資訊,是自己要從各方面去收集資訊,不是你去問對方讓人家告訴你的才是資訊,就算到網際網路去找資料,也是要你自己去找呢!

 幾乎我的書裡都提到這些話:「凡所有的起心動念,都要先自己思考一下」,「為什麼起這種心念」?「你這麼說、這麼做,又為什麼」?問題就在於從來不去思想,盡都是妄想雜念。當然我們是人,在沒有成就聲聞、菩薩,沒有到達那種境界之前,妄想雜念是必然的,如果你所妄想的可以成為一種力量,幫助你去修行辦道,那還是一件好事,可是話又說回來,必須要考量「它可能的結果是什麼」?如果結果還是茫然的,那肯定你的妄想就是妄想,因為這中間你從來就沒有提起正念。我們任何的一個言語、一個行為,在沒有表現之前,先得好好的思考,「深思熟慮」一番,如果你能夠好好的運用思想,那你的一言一行不僅不會傷害別人,還可以讓別人得到利益,別人能得到利益,當然自己也能得到利益;尤其是我們出家的,在剛開始的確很有道心,甚至堅持著那些戒律、威儀,出家久一點以後,原來的那一份道的熱忱,可以說,那溫度是愈降愈低,降到什麼程度?降到最後自己都不知道在幹什麼,甚至於忘了自己是出家人。尤其做為一個出家人,出家時間愈久,對於自己的言語行為應該愈謹慎、愈小心,習氣應該是愈來愈少;其實我講的這些道理、法門,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可是為什麼不去接觸它?為什麼不慢慢轉化為自己的?我提出要做到一個「讀」字,讀書的「讀」,要讀人、讀事,讀不同的人、讀不同的事,其實就是“思”的工夫,因為你在讀的過程中間,就會收集很多的資訊。

我舉一個很小的例子,菩提寺側門邊有個許願池,許願池前面種了一棵茄苳樹,茄苳樹的下面發了一個小芽,本來慢慢長高了,當然不能說是你們把它拔掉的,可是的確拔掉了好幾次。當你伸手去拔那個芽時,有沒有問為什麼要拔它?如果你是內行,那把它拔掉可能還有一個道理在,如果你根本就不懂,隨便就把那一棵樹下面長出的嫩芽拔掉,對你有什麼幫助?!它妨礙了你什麼?!相反的,在寺院裡面,看到地上有一些垃圾,不管是一張紙、一根樹枝或是一個什麼,你根本理都不理,為什麼?是不是「這跟我沒有關係」?如果看到地上有垃圾跟你沒有關係,難道樹旁邊長一根嫩芽就跟你有關係嗎?可見從來不去想一想!這就是  我常說的:「我不管在什麼地方,講幾句什麼話,全台灣很快就知道了!」可是講的是關係到“道”的問題,全台灣都不知道。同樣是傳話,為什麼好的不傳,盡傳壞的?也就是說同樣的行為,地上有垃圾不願意去撿,樹底下發一根嫩枝卻把它折掉,那不是相同的道理嗎?!                                                                                                                                                                                                                                                                                                                                                                                                                                                                             

不錯,早期我有說過,過去我們在叢林裡面,人太多、各司其事,各人有各人的工作,我說:「你假使看到哪個地方有一個醬油瓶倒了,或者一個油瓶倒了,你千萬不要隨便把它扶起來!」過去我曾經有講過這事;但是大家沒有思考我後面講的話,因為在那兩千多人的寺院,各人有各人的職務,假使有一個醬油瓶或油瓶,它如果要倒一定是倒在什麼地方?一定是倒在大寮、庫房或廚房,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常住,你到庫房、廚房去幹什麼?那不是你的工作,不是你的職務。

一個醬油瓶、油瓶倒了,你把它扶起來是一番好意,可是過去大叢林寺院在大寮裡,大部分都是發願的人,都是為了家裡面什麼人生病發願:「如果病好了,我會到寺院去做這些比較辛苦的事,做三年、兩年或一年。」這些人的習氣,他們來自的環境,以及待在那裡的心態,不像我們現在大寮裡面的工作人員,還會聽人家講經說法,想都不要想!能把你自己的工作做好就不錯了;所以如果不屬於大寮裡面的一份子,看到一個醬油瓶、油瓶倒了,你去把它扶起來,說不定你就會挨揍。

你們想嘛,一個醬油瓶、一個油瓶會倒下來,它絕不是自然的,除非地震,所以很可能就是有人在生氣,他對人沒有辦法,就拿醬油瓶、油瓶出氣,正好在氣頭上,這情況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你跑過去把那個醬油瓶、油瓶扶起來,剛好這不是你該來的地方.以目前的環境來講,可能還要責備對方:「這是施主布施的東西,你不惜福,你要受因果報應」,可能會罵一大堆。但是我過去講這些事,大家都聽前面的:「一個醬油瓶或油瓶倒了,如果不是你的事,就不要去把它扶起來!」你們只聽前面一段,後面的就不管,其實那裡面有多少「為什麼」你不去探討,所以才會有這種情況,常常看到颳風把東西吹在地上,看一眼就走了,不會去把它撿起來,還認為是老和尚說的:「醬油瓶倒了,不要隨便去扶起來!」這叫跟我學佛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