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營教授師群解惑

    「一闡提」是有佛性,「一闡提」可以從二個現象來說,像地藏王菩蕯不是有一個願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像他這種願力也是「一闡提」

  • 文:編輯部出處:解惑篇期數:286期2014年3月刊

問: 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事情,如何做才能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

答:

就以現在的食安問題來說,吃是不是跟生死有關與道相應?那吃的訴求是要吃什麼?要活得健康的話,是不是要以它的營養為訴求,所以,以道而言,食物的道在營養。而營養卻這麼抽象,要怎麼吃才能真正攝取到我們需要的營養?所以這裡面是不是很值得自己不斷去做認識了解,關於食物,要怎麼攝取?才真的對我們的色身可以維護健康的,那如果我們吃錯食物的話,是不是我們身體就愈來愈虛弱,有可能就活不了!!至於說,在現實生活裡當我們碰到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到說,這件事情我這樣做會不會造成業的現象?業的現象就是在生死裡面一直輪迴,能不能從業裡面發現道,轉業為道。

道是一種善的喔!那這種善,還要更善,提昇至更好之後,還要清淨,到最後還要寂滅!所以,這是一步一步來的。可是,在現實生活裡面,凡所有事情,當碰到的時候,想一想會不會造成傷害,造成傷害是惡業,那如果是好的話是善業,這種好能不能讓它更好,更好之後,可不可以放下自己的計較、執著,這是在生活上我們怎麼樣去把佛法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也就是說凡事碰到問題了,如果是煩惱,可不可以轉煩惱為菩提,也就是在迷惑中可不可以去明白為什麼?所以說問題發生了,最好的方法,學佛方程式不要忘記喔!「分別心起來之後,不要只是一味的計較、執著」,就是那個自我不要這麼強烈,「先把計較、執著放一邊,試著去認識了解,去發現一連串的為什麼」肯定就與我們的生死有關與道相應!

問:自私、自戀、自信、自我意識,如何通達自悟到“自性”??

答:

 所謂自私,是指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別人,那自戀的話只是喜歡自己,自信的話是自己認為很有信心。談到自我意識,通常我們說強烈的自我意識就是業力現象的表現,而且是蠻重的業!因為我們是因業而來到世間,當我們那個我因色塵緣境而引投生起時,第一個「我」顯現的時候,我想我認為,幾乎那是一種業力的現象,自我意識就是自己本身擁有的知識經驗,把自己的知識經驗表現出來,我認為我以為我想怎麼樣?都是依自己有限的知識經驗而去表達,所以這個都是一個業我的現象,那如何通達自悟到自性?那我們必須先了解自性的法義,剛課堂上也談到自性的問題,性是指本質,這個「自」是從什麼時候;自從什麼時候我有這樣的一種本質,所以這本質,包括有業的本質、有道的本質,那我們說修行是轉業成道,不斷的轉業成道,而成佛的話連道都要捨,對不對?

從業轉為道然後到最後呢?道也不需要了,所以才能顯現佛性,就是達到涅槃寂靜。所以自性,如果是業的話,業的自性,它有善性跟惡性。所以,自性我們不能說它就是佛性喔!當我們的業未清淨時,這個自性是屬於業的本質。所謂的自私、自戀、自信、自我意識,都是一個自我嘛!又只有自信不夠,要信他,這個他就是佛法僧,所以自信屬於自我意識,還是一種業的現象,那業的現象,要怎麼樣去轉?轉為一種道,因為業的現象,有善業與惡業,惡業肯定會承受苦報、善業承受是快樂的果報,都還是業。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依道理方法幫助我們怎麼樣從業轉為道,而道是一個善法,那善的怎樣讓它更善,最後連善都不能去計較、執著,我們必須放下、還要清淨、究竟到入滅,也!就是涅槃寂靜,寂滅,到這個時候自性才是佛性。在沒有成佛之前,這個自性幾乎都是一種業的現象。


問: 請問「一闡提」有沒有佛性?

答:

「一闡提」是有佛性,「一闡提」可以從二個現象來說,像地藏王菩蕯不是有一個願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像他這種願力也是「一闡提」,因為地獄空不了,所以地藏王菩薩沒辦法成佛,這種現象就叫「一闡提」,還有另外一種現象,像墮入地嶽的眾生,他的業非常重,須承受極苦的果報也沒辦法成佛,這二種類型都叫做「一闡提」性,可是他們都有佛性。是因為地藏王菩薩的願力「地嶽不空誓不成佛」,所以祂也沒辦法成就、成佛。那地獄眾生他的業太重,例如說阿鼻地嶽,是個五無間地獄,所承受的業報可以說時間非常長久,所以要成佛也很難,是這種意思,所以稱為「一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