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開示-觀行(上)

一般人談“觀行”,都講得很神妙?其實觀行沒有那麼神妙,“觀行”的認識是,它以一個人的認識的能力來看,我們認識的能力它有深度,它有淺的看法、深的看法、再深的看法,還可以深到不可思議…,達到那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那就是我們講的“觀法”!可是我們一開始不可能就進入到不可思議的境界,剛開始,我們還是要從這個,依自己的能力慢慢去認識,這種認識可能是自我意識,是因為自己的分別心而產生的計較執著,那就可以發現這裡面有一個什麼問題呢?分別心!生起這個分別心的力量是什麼?所謂“分別心起”,一定有一個發起的力量,那必然是我們的知識經驗,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內涵就是知識經驗,把這個知識經驗發揮成為力量,那就可以產生你的自我意識,就是分別的一種力量,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能把握!這是一些原理原則,這些如果把握得好,那你在理門也好、行門也好,你才知道怎麼樣去使自己慢慢提昇!

要知道從知識經驗的累積,智慧的提昇,那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千萬不要一開始,「我在打坐,然後就講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我經常說講這些話的人「叫做不懂佛法,那叫做胡說八道」!戒怎麼生定?請告訴我!“不殺生”能生什麼定?是四禪、還是八定?是哪一個定?說不通的!戒是我們身口意清淨,那清淨到什麼程度?到達心清淨!我們曉得,身口意是由外的清淨,心,那是內的清淨;“戒”是由外而內,要完全清淨!那就是叫做戒的莊嚴,它不可能生定。“定”通常是需要有一些法門,譬如止觀的法門、五蘊調理的法門,這都是修定的方法,絕不是因為戒而能夠有!那“慧”呢?幾乎都是我們從戒學上面所遇到的人與事,以及從定學上面所去體會的、發現的,慢慢成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顯現出來,它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與生死有關,一個必須要與道相應」,這個“道”是佛教講的“菩提道”!我們不能學佛法後,只是念一些名詞,念到最後…「要消滅貪瞋癡,就要勤修戒定慧」,難道以戒定慧去打貪瞋癡嗎?出家人豈不一天到晚在那裡打仗、作戰?那多累!這個都是佛教裡面普遍的現象。

還有,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一句彌陀、罪滅河沙」,我曾經就問那些過去在大陸,有名的淨土宗法師們,台灣有一位在家居士,最有名的xxx,都是專修淨土的,我問他「一句彌陀,如果能夠消滅像河裡的沙子那麼多的業的話,我們一輩子念了多少阿彌陀佛,那你應該很清淨了?念一句就罪滅河沙了?那假使念十句呢,我看整個娑婆世界所有的沙子,大概那種業的數目字都消完了」,不是嗎?這些話經典上沒有,是人說的!我常常說,我們學佛不要學人,學佛,一定是要經典上佛所說的,你學人只能像人,學佛你才能成佛!

  佛教以釋迦牟尼佛為尊,他強調眾生平等,你只要依教如法,就可以跟他一樣成為佛陀。各位請看天下所有的宗教,其他的宗教可不可以?沒有一個宗教宣揚說你學他、你就可以跟他一樣的,絕不可以!你學上帝,他絕不會讓你當上帝,為什麼?你永遠是他的僕人!你學耶穌,他永遠是牧羊者、你是羊!那你要像伊斯蘭教的阿拉,除非像現在,目前在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以現在他們所謂的新派,學他們,學會了什麼?殺人、放火,到處發動戰爭,再不然、就是恐怖!我們常說,「佛教是一個智慧的宗教,是講究和平的宗教」,可是有一個問題,我們現在談的是“觀行”,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台灣號稱有八百萬的佛教徒,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有八百萬的佛教徒,那還有那麼多的出家的,為什麼台灣還這麼亂?常常有一些人問我:「現在社會這麼亂怎麼辦」?如果是在家的,我頭一個就問他:「你有沒有皈依三寶?」如果是出家的,我會問他:「那你學佛幹什麼?社會這麼亂,你為什麼不負責任?」他就說了:「我怎麼負責任?」佛教既講究是和平的,那你就要懂得佛教裡面的法,怎麼樣能夠使一個亂的環境怎麼能夠不亂!至少能夠慢慢、慢慢不亂,那你不能說用佛教徒的方式,「那就乾脆叫全台灣都修定好了,那就不亂了」,可能嗎?連我們學佛的人本身都亂!那如果是以“觀行”的方式,你們看這個問題「該怎麼辦」?

“定”的目的,是會亂的時候做到不亂,那現在社會這麼亂,你不可能叫大家去修定,「怎麼辦」?我如果現在叫你們每一個人拿一張紙,寫一個字條給我,我來看看聽聽你們怎麼辦?可能是五花八門…!大家現在不妨稍許思考一下,你不可能叫大家都信佛教,都成為三寶弟子,都去修定,不可能,至少其他的宗教就不可能,那怎麼辦呢?所以我們要瞭解,佛教講究“因緣、自然”,所以佛教面對這種所謂亂,依於經典說的“因緣、自然”,該怎麼辦?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一件事,「把自己搞好」!那如果學佛的人,在台灣號稱八百萬佛教徒,如果每一個人都盡一份心把自己搞好,這個兩千三百萬人,至少我們曉得,成為三寶弟子,假使有八百萬人的話,這個成年人應該有七百多萬吧,那些小孩,可能也有皈依三寶的,只是沒有行事的能力,再看,一個人可以影響,不要影響太多的人,就以七百萬人佛教徒來說,你們看看,一個人只要影響一個人,出家的以及在家的學佛的三寶弟子,一個人、一個家庭,至少可以多少影響幾個人?真如此,就可以到達兩千一百萬人了對不對?我講的“影響一個人”,不是你一輩子就只影響一個人,要瞭解,我現在談的是“觀行”,你們不要把我的主題忘了,都是叫你們要去深入的去認識,否則的話你們就會在聽我講的話,只是在那個幾句話裡面去認識問題!我說七百萬人,一個人影響一個人,那只有七百萬,怎麼會有兩千一呢?你們想想看,哪裡來的兩千一?自己一個再加上一個也只有一千四,對不對?怎麼會跑出兩千一來?還有那個七百萬怎麼來的?影響二個,就可以到達兩千一百萬人了,對不對?

  如何是深入的認識?談佛法,絕不是你們想的那樣,你們只是在相上去看問題,我們如果以出家的來講,你原來是在家,你要是在家,你捨棄了世俗成為出家人,原來你在在家的裡面,你就少了一份了;那你原來是一個普通的人,你一旦成為佛教徒,你想想看,這個裡面它的變化有多大?如果還去幫助一個人,可能兩千三百萬人就全部都沒有問題了!可是基本的問題在哪裡?我們連自己都不會照顧自己!只要一點點,聽到不歡喜,看到不歡喜,五味雜陳,做不了主。所以佛法裡面講“因緣、自然”,在《楞嚴經》裡面不是強調“是因、是緣、是自然性”嗎?因為什麼?關係到什麼?關係到什麼就是“緣”;“自然”,佛教通常是講不去勉強的,我們常常不是談隨緣嗎!所以成為一個學佛的人,跟做一個佛教徒,它的差別是很大的,佛教徒除了拿香拜拜之外,還有一個最明顯的,「好奇、喜歡神通,喜歡那個頭上冒光、靈魂出竅」…那都是佛教徒,不是學佛的人!

你們不要看很多的出家的,什麼大師、長老,動不動就是表現,喜歡談玄說妙,再不然就是講過去一些什麼高僧大德,都是講的一些,幾乎都是神通妙用,譬如說,這個人本來原來不識字,就有出家的告訴他,「你去拜《法華經》,你拜拜,拜到最後你都會認識字。」結果,有一個就真的信他的話,去拜《法華經》,有一天拜《法華經》,拜到天黑了,也沒有點燈,那有人問他,「你在幹什麼」?「我在拜經」,「現在燈都沒有,黑漆漆的,你怎麼看見字」?「我看得很清楚」…那個結論就是說,拜《法華經》拜得很虔誠,沒有光亮都可以看見字,這是佛法嗎?看見字又怎麼樣?看見字,你就了生脫死了?你的業就清淨了?你就成佛成菩薩了?可是太多的佛教徒,都是一天到晚去追逐神通,最後呢?別人都有神通,他自己是笨蛋一個!為什麼?講的人都有神通,那你聽的人不就變成笨蛋?因為你都相信他!當然你不相信他就不是笨蛋,可是太多人會相信!

  所以不管任何的事都要去深入的認識,有一句話「處處都是道」!為什麼?抓住了就是你的!否則就當面錯過!

千佛山有一種要求,不曉得後出家的以及學院的知不知道?做錯了挨罵,心甘情願;沒做錯還會挨罵,也要心甘情願。做錯了挨罵,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做錯,那就有問題了,沒做錯怎麼會挨罵?,你們去“觀行”,深入的去做認識!沒有做錯,怎麼有機會挨罵?所以不要聽了一些話:老和尚總是這個樣,做錯了挨罵,沒有關係,大家受得了,為什麼?「我做錯了活該」,可是沒有做錯還要挨罵,還要心甘情願,為什麼?思考一下,即使在千佛山出家了二三十年的,究竟能把握多少我都不敢說!沒有做錯還會挨罵,通常我是沒有個別的教育,某一個人做錯了,我絕不會去責備他,更不會當著別人的面說他錯了,為什麼?因為老和尚如果罵這個人,其他的人都會站在老和尚這邊,挨罵的人就倒了八輩子霉!是不是如此?絕不會說這個人做錯了,老和尚在罵他,你去打抱不平,我想沒有這種機會!那沒有做錯怎麼還會挨罵呢?就是我剛剛說的,因為沒有個別教育。幾十年來我都是如此,有少數的或一個兩個、幾個人錯了,我不會單獨去罵他,可是我會召集大家,利用機會來罵人,那個做錯的人一定會知道是在罵他,但是其他沒有做錯的,跟著一起挨罵會很不服氣,甚至受不了。但是就不會想一想“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難道以後你就不會有機會犯錯嗎?這就是我講的“做錯了挨罵,心甘情願;沒有做錯還要挨罵也要心甘情願”!什麼叫做觀行?法在哪裡?要能把握!所以有很多人,尤其進門不久的,有人做錯了,我召集大家,講一些做錯了什麼,哪些不應該錯,其他的人就認為:「我又沒有做錯,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跟著一起挨罵?」絕多數都是這種反應,這只是用自我意識去分別、去認識,從來沒有修過觀行的方法!世俗也有一句話“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那都是一種觀行的基礎。談修養,不是只有學佛的人要有修養,世俗人也會有修養,只是不同的哪裡?世俗人有修養,他還是一個世俗人;而學佛的人有修養,他可以成佛、成菩薩,可以脫離六道輪迴!談觀行,要深入的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