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之道第十五集(下)

善男子!

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這裡說到身心的問題,以及所謂恆久與消失,也可以說生與滅的關係,最簡單的說法,生是發生,滅是消失。前面談到生、滅的現象,涉及了一些道理方法,舉一個例子來看:摩尼珠就是明珠,翻成中文,"摩尼"就是明亮、珍貴的意思,摩尼珠簡單的翻譯就是明珠。當然,明亮的珠子是很珍貴的,以它存在的現象看,為什麼說如幻?涉及它的存在與消失,究竟是不是恆久的?存在的時間有多久?是恆久或者是暫時?但是也不能全然用這種方式去看,一定要把握一個基本原則,否則沒辦法了解法義,就是不要忘了自己的我!為什麼前面要分析我?所謂法也好,問題也好、障礙也好,好與不好的,都因為有一個“我”生起分別、產生計較執著,才會有法可說。

    如果捨棄了“我”便無法可說,就像前面提到的,想學佛、修行先要從自我著手;先去認識自我,了解因果關係、因緣法則,更進一步去認識萬事萬物;涉及所謂法的問題,其道理方法,從生到滅,依現象而言為什麼如幻?而於本體不能談如幻。就以摩尼珠來看或說明珠究竟清淨跟污垢?當然人人都會說,明珠應該是清淨的!那什麼是污垢?就是明珠沾上的東西叫污垢,這樣說好像對,但是深入去認識就涉及到物質與精神的層面,就要把握一個是色法與一個是心法的問題。

    如果不用這種方式看,只看明珠還是會忘了那個我。依物質體而言,明珠是怎麼形成的?當然有它的物質體,說那個物質體是清淨還是骯髒?如果以明珠的本來而言,連物質體都不能涉及才是本來清淨,若還涉及到物質體就會產生不清淨的現象,這個理論怎麼建立的?從經文看,明珠本來清淨,因為經過時間、空間的不同,經常染上污垢,以致明珠的光亮看不見了;以本體而言,明珠還是在,以現象而言,由光所顯現的現象,就知道被骯髒掩蓋住了,看不見了,這就是剛剛講的道理,明珠的本體還是物質體,好像我們的眼睛、耳朵的根本有其本體。要談現象是那個明珠顯現的光亮,如果沒有污垢去染污它,光亮是存在的,但是不是存在呢?這就涉及到明珠本身並沒有光亮,光亮來自哪裡?來自燈或太陽,來自外面的光亮才能顯現明珠的光亮。

講到這裡恐怕有人要鑽牛角尖了,會說夜明珠不要這些光亮也可以顯現,你不要忘了夜明珠本身的成份,跟我們講一般明珠的成份不相同,所以不能混為一談。我們談明珠就是一個明亮的珠子,必須要有外面的光源才能顯現明珠的作用,這種作用就是一種現象,那才能夠看出來,有光亮照射的時候,明珠會顯現光亮,如果沒有外面的光亮呢?明珠也顯現不出光亮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時間久了這個明珠,即使有外面的光亮也不會顯現出來,那一定有骯髒的東西把它污染了,讓光亮顯不出來,可見,明珠以本體而言是一個不變的,但是談它的現象,明珠顯現光亮是依於外面的光源,明珠即使有外面的光亮又為什麼不能顯?因為污垢把它掩蓋住了。可以發現,原來明珠的光亮是一種如幻的現象,所以經典上說假使五彩的明珠,還是要有外面的光源來照射,才會有這些光亮,原理跟我剛剛講的相同,因為明珠本身並沒有光亮。所以談現象、本體,如果把握不住,的確會一直在聲、色上,所謂塵的境界打轉,就算打轉也不要忘了是“因為有我”,去認識它、了解它、發現它,一切還是“因為有我”。

另外還可以發現一個道理:“我”並沒有什麼好與壞,就看如來藏裡存在的是業因顯現─那是善惡的我,還是道因的顯現?也就是所謂的知識經驗,於饒益方面、生死解脫方面,那個“我”又不一樣!就可以發現“我”就好像一顆明珠,以“我”而言,什麼時候顯現的是業?什麼時候顯現的是道?而顯現業的時候,什麼時候是好的?什麼時候是不好的?如果顯現道時,什麼是正的?什麼是偏邪的?這必須要有外面的緣力,因為只有因沒有緣不可能生起法,就好像根與塵。根,如果說是因,那外面的塵呢?就是緣。同樣的講意念,有了根、有了外面的緣,只說生起法,必須要起變化、產生作用,我們才會有分別、計較執著的問題發生。於業的分別、道的分別也是相同,都是那個我。如果於業的分別,你計較執著的不一定就是善的,也不一定是惡的,為什麼?譬如說有一些人希望“不勞而獲”,這種計較執著是什麼?認為別人有錢就應該給他,這是一種惡業的計較執著。

那善業的呢?想法就不一樣了,當然計較執著就不一樣了,於道也是如此!道,如果以佛或者魔來分別,假使佛是正、魔是偏,這種分別可以看出來,還是要依於外面的緣引發,譬如有打著佛教的旗號,所做的都是邪魔外道,你說佛是好還是不好?假使以佛法或佛教來看就有差別,佛教是一個本體,佛法反而是一種現象,運用得好,現象就好,運用得不好,現象就不好。佛教既然是本體,它關係到佛教徒、佛教的經典、佛教的道場……這一些都是本體!如果說這個道理就是佛教,只說對了一部份,同樣的,你說信徒就是佛教,也沒錯!但只是說對了一部份,因為一個宗教要有教徒、教義還要有道場、教堂,必須具備這些基本條件才能完成本體。如果談佛法是一種現象,還會有分別所謂好與不好的,佛法本身是不是好的?依本體而言它不變,但是表現的時候會有偏差,有時也會有正當的表現。譬如一個比丘是佛教徒,一個比丘是法師,一個比丘現的是三寶相,代替佛陀來宣法,這一切於佛教、佛法都是正當的,可是他的行為表現呢?於行為表現就是一種變化,完成的作用是什麼?若以世俗的一句成語來說很容易了解,所謂「滿口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的男盜女娼」。

    這就可以發現:佛法,不一定都是好的,但是並不是說佛法不好,必須了解佛法以本體而言肯定是好的,表現的時候卻會生起變化,完成作用,而且要看作用的結果,如果是利益的,當然是好的,是傷害的呢?不是佛法不好,因為什麼?就如我剛剛一直強調的,不要忘了那個“我”!佛法與我、佛教與我,色身與我、法身與我,都捨不了那個“我”;或者煩惱與我,任何涉及到的,一定不要忘了那個我,因為關係到我,就有本體的認識,有現象的差別。所以現象如幻,本體不變,道理就在乎一個“我”的把握,佛法是對人說的,是對任何一個我而說的。

於佛法,講到我、無我,最後要到達清淨我。雖然還是一個我,可是我清淨了,當然以法而言的確完成了,但是於證道來說,要完成圓滿的結果,若還有一個真如之我,表示還沒有清淨。為什麼談身、心、塵、滅?因為"滅",的確如經典上講的,只要有生就有滅,最後要連滅也不存在了,所有的現象才不會發生,還有滅相都是如幻。因為有滅相就關係到生相,與有心就關係到身是一樣的道理。身表現一些什麼現象?若以色塵緣境來講,還是一個生的現象,所以“滅"要依於生的現象來看。這種種現象,佛法告訴我們怎麼去認識?要認識你那個自我!譬如面對同樣一個東西,為什麼有不同的分別、不同的計較執著?

例如這個人很喜歡吃糖,甜,的確是美味,是不是他就不顧一切的吃,如果一旦發現血糖太高或糖尿病發起,糖對他而言就變成不好了。經典上有一句話:「牛喝水成奶,蛇喝水成毒」,那水究竟是奶還是毒呢?可見奶跟毒是一種現象,水是一種本體,為什麼會成奶、成毒?因為關係到牛的我、蛇的我,這是可以去認識的。為什麼老是談“如幻”?談了那麼一大堆究竟講什麼?大家也可以回想一下“如幻”的問題;因為一個“我”如果捨棄了“幻”,無行可修;而執著於“幻”,不可能成道。但執著於道,則又成為另外一種的幻,所以佛法要談清淨!清淨又涉及到骯髒,沒有骯髒,談什麼清淨?就等於談“滅”,若沒有“生”談什麼“滅”呢?同樣,談那個“我”,沒有色身談什麼我呢!所以談“我”,為什麼要從色身的我去著手認識,進而入法身去認識?須了解相互之間的因果關係、因緣法則。如果只是單一的認識色身、認識法身,變成兩個個體,就變成兩個我,怎麼去談它的法?可見,要談"法身",不要忘了法身是建立在色身的本體上。要談色身,要講它的現象就離不開法身。因為色身的我、法身的我,就是展現現象的我。什麼叫展現現象?因為我會起分別、會計較、執著,所以可以從分別裡確定你計較的是什麼?執著的是什麼?一切就在於你的分別是什麼!

    舉一個例子:說“美如幻”,你能不能確定道理在哪裡?為什麼說美如幻?是說人再漂亮也會老,也會死,但這只是某一種現象而已,不是全部的道理,為什麼?我們談美,什麼叫做美?就看你起的分別。如果從外在分別一個人的美,你計較執著的是外在的,如果你起的分別是內在美呢?當然,你計較的是內在的,執著的也是內在的。所以我剛剛說的,當你在起分別的時候,分別的是什麼,計較、執著的就是什麼。美不就是如此嗎?有的人很在意外表的美,計較、執著的當然是外表。有的人在意的是內在的美,計較執著的當然是內在的。我們看為什麼這些都是如幻?因為是你那個“我”,為什麼有“我”就會如幻?很簡單,那又涉及到外在的美會老,會起變化,難道內在的美就不會老、不會起變化嗎?當然是相同的。

所以談現象是如幻,談本體,外在美依標準而言只是一種現象,沒有本體,誰能說外在的美是以一個什麼標準作為本體?沒辦法說得出來,因為美沒有尺寸、大小的標準,內在美也是如此!所以如果這個“我”生起的分別,不管是內在美、外在美,如果執著於美的話,那只是一種現象,它是如幻的。以本體而言,它卻是不變!這個都是我們很容易去把握,為什麼要談身心如幻,塵滅如幻?而且佛陀還特別以明珠做例子,了解了這全部的道理方法,我們就很容易去把握佛陀究竟在說什麼!為什麼要告訴我們一個初學佛的人,必須先從那個“我”上去認識,而要認識“我”須先從色身到法身去了解,而且要進一步知道色身與法身的關係,然後要知道本體與現象是什麼?這種種還關係到因緣、因果,有關這些後面會一步一步來介紹,這一堂,就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