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修行(中)

所以我們看這個所謂人的這個我,就是那個心,心就是那個五蘊的變化作用,尤其是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你們可以用這個方法,去看那些所謂祖師啊、大德啊、善知識啊,尤其那些長得特別高的高僧,我們現在台灣高僧很多,我問你們一個問題,課還沒講完先想一想,我們常常說「善知識」,什麼是善知識?好像大家都懂,能不能講得出來什麼是善知識?這個人很慈悲很和藹,學問也好,修行也很好,什麼都好…這個是不是善知識?想想看……

他什麼都好,少了一樣:「能不能表現出來幫助別人」?他什麼都好,放在肚子裡,跟那個大便在一起打交道的話,那什麼都不好!再好也沒有用,要能表現而且能幫助人!所以我曾經說:「惡知識啊真的很可能是善知識,善知識啊很可能是惡知識」,這個話怎麼講?譬如有人挑剔你,常常找你麻煩說你這個不好那個不對,這個人一定就是個惡知識,可是話又說回來,我們人很少真正去返照觀察自己。人家講我們的優點歡喜得不得了,一講缺點臉色就變了,那如果真正說還有人願意講你的缺點,你還能夠去調整自己,轉變為化缺點為優點的話,你們說,這個惡知識是不是善知識?可是一般人都只喜歡善知識不喜歡惡知識,你們常常看電視,看什麼報告班長、什麼大頭兵啊,那些比較嚴格的,往往那些兵一個都不喜歡,跟他們一起去偷芒果、偷香腸的啊,都喜歡;其實,不管是什麼知識,我們都可以去學習,轉變為自己的智慧材料。

  我們常常很多,一學佛了,甚至出家了,對世俗的一切都是排斥,「啊!我已經學佛了出家了,要遠離紅塵」;這個「遠離紅塵」啊,就是道教裡面想成仙都不行,為什麼?你遠離紅塵,頭一個你就沒飯吃,你會說啊「我遠離紅塵,我在山裡面,自力更生、自耕自食」;我跟你講,你工作的時候,就算你的體力夠,各方面都夠,你要在那地方耕作,耕作要花多少時間!我在四十幾歲的時候都在山裡面,每一天白天的時間都在拔草、抓蟲子,何況耕種更要花多少體力時間!只有早晚才是屬於自己的。你在那個地方認為:「我整個白天都付出,沒辦法修行」,甚至於還要煮飯炒菜,想一想「這幹什麼?過什麼日子啊」!那你可能連鍋都會砸了,最後認為都是在浪費時間!所以你的五蘊,當外面的色蘊形成,你的感受生起的時候,就是修行的最好機會。譬如廚房裡有人煮飯菜,一打板我們到齋堂吃飯,不覺得怎麼樣;輪到自己下廚房,就會看著那個廚房啊,在那裡唉聲嘆氣「我究竟忙什麼?我出家學佛就是為這個來的啊?」……;所以現在台灣就有這種怪現象,很多出家的人去跟死人打交道,去趕經懺,他說是跟死人結緣、做功德,如果有活的人找他,有什麼困難、有什麼痛苦煩惱,希望你能幫他化解,他會認為那是浪費他的時間。禪門中有句話:「搬柴運水都是禪」,你去學少林武功也要做這些事,我們現在只要在那裡做一點事,甚至比別人稍許多做一點,那簡直不得了,天下大亂,為什麼?不會在這個當下─起心動念上去抓住一些什麼。

我們人本來是隨著業來到這個世界,五欲八風,無始以來到現在,習氣有多重!一下想清除哪那麼容易!面對現實的環境,不要忘了你還是人,是人,就要面對可能引發你去造作的種種色塵緣境,若能面對則處處都可以修行!然而現在台灣的出家人,在公寓裡面買套房自己住精舍的,僅僅南投埔里那個行政區域裡就有一百二十多個精舍,他們還會有理由:「不是要找個『靜處』嗎」─就是阿蘭練若;其實問題很簡單,就是你住在那裡幹什麼?!

現在這些人住在那些地方幹什麼?有時間出去趕經懺賺點錢,然後回到那個地方悠哉悠哉,沒有錢了再去趕經懺……,不妨看看,有哪一個住精舍的不是在享受?住精舍,裡面的設置標準的現在化,行、坐的車啊可能都是百萬以上的名車,出去穿得漂漂亮亮,開著名車,就好像我五十六年從台北南下,從台北搬下去,那時候因為不喜歡要跟政治人物打交道,於是回到南部;開頭還跟各寺院打交道,到最後,我最後也不跟外面任何寺院、任何出家人打交道了,一件事就把我嚇壞了,怎麼嚇壞了?很難過。

一些長老、大師見了我就問:「最近有沒有出國?」

我說「出國幹什麼?」

「旅行啊!」

「最近換什麼牌的車啊?」

「我請你吃飯,哪個素食館味道如何好,他的素食如何精緻」…

見到面盡談這些,從來沒一個「最近你看什麼經典?有什麼心得?」或「你最近在忙些什麼?」

沒有人問這些!如此一腦袋瓜妄想雜念,根本提不起正念!我們不是說天下的出家人都不好,只有自己好;畢竟我們的戒律裡面,當你遇到一些不好的環境時可“默擯”,默擯不是你把人家趕走,是從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跟他打交道,就是叫做默擯!

  (師咳嗽)你們看我咳嗽,這就叫做老了;你們現在年輕,不要等像我這個樣時再去用功,就來不及了!我們繼續談五蘊,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如果用白話來講:「就是當外面的色塵緣境引發你的感受,產生意念思想,在這個想的中間,想到什麼不馬上去做,在你想到的那個範圍之內多下一點功夫」,在那個想的範圍之內怎麼下功夫?

想─當引發你的想的時候,在這個想─你要先抓住一念,因為這個想的意念它不會停下來的,所以你要趕快抓住那一念,抓住那一念就是「止於一念」,抓住這一念,面對你抓住的那一念,去多想一想,去做認識,我們不是講「研究、分析、認識」嗎,在這個想的一念中間多下點功夫,這是第一個步驟;一旦有了認識,有了一個結論,就要觀,為什麼叫「觀照菩提」?你所認識的─把認識的用來返照自己,「跟道有什麼關係?跟我有什麼利害?於因果上有沒有違背?」……;如果在這種觀照完成之後,你能發現一些什麼,能發現些什麼,當然一定是有所覺悟,那個「發現什麼」就是有所覺悟,這可能有正面的,也可能有負面的─正面的就是菩提,負面的就是煩惱。所以「止而後觀」所完成的是菩提還是煩惱?那就要靠你去察覺它,察覺它是菩提還是煩惱!

  講到菩提跟煩惱,我要提醒各位,很多學佛的對佛陀的理念不太瞭解,以為:「學佛是希望抓到一個菩提,煩惱一來了我就對付它」!或是「好像用菩提去取代煩惱」,沒有這回事!如果你在止於一念上下功夫,研究分析認識的話,你就不會把佛法當武器、把世間法當敵人,你就會從世間法中間,發現有煩惱有菩提!當然,發現的是煩惱,那你就必須要從頭再來─再止、再觀,這個止觀是重複使用,不是一氣呵成;如果發現了,真正覺悟到什麼、感受到什麼時,還要察覺一下─就是再深入的去認識,因為煩惱跟菩提啊,往往你因為一個自我意識放在裡面,是自己在那裡分別的煩惱菩提,而不是依於五蘊調理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用止觀的方法而顯現的,那就是所謂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打破那個自我,調理那個自我,就是調理五蘊。

  一旦從這個觀照菩提,再做深入的認識,如果經過了這些,你再去行、再去做的話,那的確,其缺點傷害至少可以減低到最低限度,但不可能完全沒有,為什麼?要完全沒有那就是圓滿了,而圓滿的覺悟那是等覺菩薩。剛開始修行,它的層次不可能那麼高;如果想行之間間隔愈大,你行止觀的機會愈多,你的間隔愈小,可能連止觀都找不到了!而且我還告訴各位,我吃這碗飯八十幾年了,就得到這麼一點心得!剛開始我們去運作的時候,它的速度很慢,好像是一點點、一步一步;如果你剛開始速度很快,一下就完成了,那你不是在調理五蘊修行,那是幹什麼?那是上班打卡!所以剛開始不要怕難,好像行了以後得不到什麼?沒有關係,回復到「想」再下功夫、不斷的下功夫!因為我提的這個「五蘊調理」─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來行止觀法,它的本身就是從邏輯學裡面發現的,是非常合乎邏輯的,這個經典上也沒有,可是有一部論,叫做《五蘊廣論》,根據那個論,裡面發現有這種方法,也有這些理論,只是他沒有完成這個結構。

  我一直強調,修行是修正我們身口意的行為,身、口關係前面的色塵,意關係到法塵,身口意若要調理得好,就要在五蘊上面著手,因為它所有資訊的來源,都是外面的色塵跟緣境,若說這是一個公式也可以;如不能把握這個要領啊,那你往往就抓不住什麼!何謂修行?唯有修正我們身口意的行為,才叫做修行。身口意的行為要修正,就表示它有偏差、有傷害、有缺失,要經過五蘊的調理,運用止觀的方法,這個樣才算是在修行,久而久之呢,就可以完成某一些修養;所以修養是經過某一些修行慢慢累積起來,所完成的某一種修養的結果。經典上常有這種話:「聚沙成塔」!如果我們說,修行每次完成的假使是一顆沙粒的話,要把這顆沙子堆成為塔,需要多少沙粒?!所以絕不可能說:「我一下就開悟了,大悟了」……,現在台灣開悟的人特別多,自認為是菩薩再來的人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