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開示-談修行(上)

還是跟你們談修行好了,通常一提到修行,就是「我修什麼法門、修什麼經典」;這我過去也曾說過:「這不叫做修行」!你專門研究一部經典,那是增加智慧,也就是在佛陀的道理中去學習一些佛陀的智慧;修什麼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之多,你究竟修什麼法門?尤其我們要知道:「凡所有的法門都不是修行,不管是顯教的密教的」。法門是幹什麼的?是你在修行的過程中間,當自己還做不了主之前有所依賴,就是暫時依賴一個什麼法門,那是個過渡時期,這個法門,尚不是生死解脫法門。

  先看五蘊的調理,五蘊,就是我們人在造作行為上的一個機器,所以我們要談五蘊,幾乎就是針對我們自己的心識在下功夫。心識,也就是我們每一天那個自我在那裡運作,產生一些效用,也可以說:「五蘊的調理才是真正針對我們的我去做深入的認識,然後怎麼去改變」!所以本門有一個特色,就是在關鍵上面怎麼去把握,這個關鍵就是五蘊的調理。可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五蘊調理,如果想行之間建立不起間隔你就沒有辦法調理,「想」未行之前,建立一個間隔,也就是拉大它的空間,想不要馬上去行,在這個空間裡面幹什麼?就是要運用我們的止觀法門,我們說修止觀修止觀,什麼時候修?就是在想發起以後,還沒有行之前,在這個中間去行止觀法門;如果你不做五蘊的調理,從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這麼去修止觀法的話,一無是處!為什麼?止觀法是針對色塵緣境而來的,所謂“色塵緣境”,那就包含了我們五蘊,因為色蘊起於跟外面的緣境相應才引發的」,也就是說:「色蘊的誘因是在色塵法塵色法」。

  如果沒有一些基礎的話,可能你們不知道我在說什麼:(老和尚在黑板上不曉得寫什麼),色塵是外緣,這個色塵所謂的外緣是怎麼形成的?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跟色聲香味觸,五根跟五塵,兩者相應,怎麼會相應?外緣引起!外緣引起,五根跟五塵相應,那只是一個概念,眼睛看到了、耳朵聽到了,可是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那裡面就有境,這個境就完成了法塵,所以色塵屬於緣、法塵是屬於境。因為這樣,我們的色蘊跟這一個境相應,境是由前面的緣,那麼你的色蘊就開始有作用,什麼作用?第一個就是受─感受,感受什麼?我們舉一個例子(老和尚手拿起時鐘),你眼睛看到的,這個是塵、我們眼睛是根,眼睛看到,看到什麼?你不能說:「我看到這是一個時鐘」?那個速度太快了,沒有搞清楚…你看到的是一個這麼的東西,有種種不同的東西組合成這麼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叫做法塵。我為什麼要這麼講?大家知道這個裡面要放電池、有電源,它才會起作用對不對?如果沒有電源,那就是一個色塵;法塵、有了那麼個樣子,也有它所有的一些不同的色塵組合起來的一個東西,所以我們會說,這是什麼?要去探討;如果你說「這是時鐘」…這個速度太快,學佛的人不如此,因為有它的原理原則:「這是一個色塵,我看到了的就是這麼的一個東西而已」!那看到要轉變為法塵,這個法塵怎麼轉變?它裡面有不同的組件完成為一個整體,但它還是一個色塵,譬如說:「你要使它產生作用,就必須要有電源」,那就可見,這一個結構它還是一個色塵,一定要所有的條件完全具足了,就是電源也裝上去了,這個東西,它本身有作用了,才能叫做法塵。那可是有一個問題啊:「什麼時候叫它時鐘呢」?思考一下…剛才你看到的只是一些物質體而已,那些個體,把它所有的這些零件組合完成,電源也有了、它也開始跑了,那還是一個法塵,你還不能叫它這是時鐘,為什麼?我如果不拿出來,你就要用一個想像的對不對?比方問「現在幾點了」?你們會看看手錶,看看牆壁上掛的鐘,你一定會去接觸一個可以表現時間的東西…那你們就可以慢慢發現了,色塵是一個物質體,法塵是感情作用,這些產生的作用跟你沒有關係的話,你只是看到一個時鐘又怎麼樣?那如果要問:「現在幾點幾分了」?可能你們要說:「我要問幾點幾分幹什麼」?當然你要有什麼事情才需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這個時間才是你想知道的;那你們看看五蘊:「色蘊到法塵就已經完成了嘛」,你要感受,感受什麼?要有一個時鐘可以告訴你時間啊!所以這些都叫色塵緣境,因為有這色塵──緣跟境,我們才可以有感受啊,怎麼感受?如果這東西連走都不走,它沒有完成法塵的話,那可以說:「它只是一些物質而已,就是色塵」,那如果它所有的組織結構都完成了、具足了,你要去用它,它產生作用了,能表現時間,這個時候,你的色蘊才算完成。

  色蘊完成,你就會感受,感受什麼?比如說,我們剛剛說兩點半上課,那你如果在寮房或在其他地方,你一定會看看手錶,或者牆上的時鐘:「我現在還剩幾分鐘…快兩點半可以去上課了」。這時候你感受的是什麼?是時間還有多少?到了沒有…感受的是這個;感受之後就是想,為什麼?如果你手錶也沒有,牆上也沒有壁鐘,「啊!現在幾點了」?那想一想,你就會問有手錶的人「啊!某某某現在幾點了」?這是經過想才會有的意念啊,不經過想,你怎麼做?…假如現在才一點的話,你跑來說「下午上課怎麼都沒有人」?因為時間還沒有到啊…可見你如果想要確定,感受、想一想怎麼辦,那就可以問人家「現在幾點了」,問人家確定了幾點了,從想是到行了,那這個後面就是完成了你知道了那些什麼,「啊現在幾點幾分,離上課的時間還有多久?我從這裡到教室需要多久?」…就已經有了一個很明瞭的結果,這個「明瞭的結果」就叫做識。這是我們五蘊作用概念上的一個認識。

  剛剛說到五蘊要調理,想行之間要建立起間隔,那該怎麼運用?怎麼去發現它的作用?使它的作用成為有價值呢?剛剛講,一個五蘊相應於外面的緣境,產生了色受想行識,一口氣就完成了,那有什麼用?我們人本來就這樣,為什麼要談「五蘊要調理,想行之間要建立起間隔」?為什麼要有這些東西?這個不只是個時間的問題,如果你在那裡看一個時間,現在幾點了要上課,時間還沒有到,你可不可以建立起想行之間一個間隔?再想一想,時間沒有到,我要去上課,今天上什麼課?這個課跟我有什麼關係?我究竟為什麼要去上課?其實有太多的為什麼…當然你們不會有那麼多的為什麼,「上課就上課嘛」,那就根本想行之間沒有間隔,沒有建立起間隔;間隔要怎麼建立啊?上課,是來看電影?還是大家來聊天?還是有一個什麼聚會?都不是…肯定上課!上什麼課?上佛法的課!上佛法課程跟我有什麼關係?求解脫之道!為什麼要解脫?人從無始以來造作了太多的業,可以說,生老病死,有太多的問題都跟你個人有直接關係.那你如果說:「談那個時間現在幾點了?上課了」?上課了還可以建立起想行之間的間隔,為什麼?我坐在這裡跟你們講課,你的想會不會改變?一定會改變啊!你感受、聽到我講什麼,那你就會思考,這中間就有相應的、有不相應的,對不對?這是眼前可以建立起的間隔。

  但如果間隔很小,一開始我提到修行,我說「我們研究經典不是修行」,這就夠你麻煩的了!人人都說我一輩子在研究一部什麼經典,你說研究經典不是修行,是不是要好好想一想?人人都這麼說嘛:「我這一輩子就是以什麼經為主,我一輩子一有空我就跟這部經打交道」,認為這就是在修行;譬如說《金剛經》,頭一個你就會想到,惠能大師因為人家在那裡念“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有所感覺、有所感受,而後,到達弘忍大師那邊,我們不談他的過程,三更半夜弘忍大師又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深入了一些道理了;這個時候沒有覺悟喔,不要以為他覺悟了,為什麼說他沒有覺悟?神秀講「菩提有樹」對不對啊?他頭一個就否定,「菩提本無樹」,他如果沒有去體會到經文上的一些境界、一些法義,他就不可能產生「菩提本無樹」的這一些認知。我為什麼說他沒有覺悟呢?「菩提本無樹」,你就已經執著了有跟無了,對不對?你要否定別人的有,來強調自己的無,這就是有所執著,他並沒有覺悟。那你們說,惠能大師到什麼時候才有所覺悟?如果說他聽弘忍大師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徹大悟了的話,他不需要躲到獵人隊裡面待十六年,他就很可以馬上出家,馬上就可以去普度眾生了。談「覺悟」,就可以發現,以惠能大師來講,在獵人隊裡面經過十六年,你們想,在那種獵人隊殺生的環境、以及那些獵人本身的習氣,要跟他們相處十六年,慢慢累積起來多少的體會?一個真正所謂的覺悟,甚至所謂的大徹大悟,絕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說:「喔!我開悟了。」

  過去嘗有出家人來找我說「老禪師,我已經開悟了」,就跪在地上說「請你給我證明」!我就拿一個刀片給他,我說「你把手腕用小刀片割一道,如果冒出來的是牛奶,你開悟了」。他很生氣,簡直受不了說「那個血管割開了怎麼冒出來的會是牛奶」?我說你不要生氣,就已經告訴你了,「你不可能開悟、你還沒有開悟,因為血管裡不可能冒出牛奶來」!要印證人家有沒有覺悟,有沒有真正得到,所謂的真正大徹大悟,這個絕不是……;我們現在常常發現一些問題啊,譬如這個人,年紀很輕就來學佛,於是「喔,這個人善根很深」,那如果看他也蠻用功、蠻精進的,的確,稱讚他「你善根深厚」,「無始以來過去甚至你是菩薩再來」…把那個人唬的一愣一愣的,最後一出家了,他認為他天下第一,為什麼?那個長老大德已經說我「無始以來都善根深厚了,我簡直現在不得了了嘛」,所以現在很多出家的,一出家就做法師,我有時候會問他們「你們的法從哪裡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