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道一禪師

道一(西元709~788),唐代禪僧。漢州(四川廣漢)人,俗姓馬,世稱馬大師、馬祖。師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紋。幼年依資州處寂出家,後從渝州圓律師受具足戒,是懷讓禪師門下最特出的弟子,於同參中稱得上是一匹神駒。

唐開元中(735年頃),師到衡山,結庵而住,整日修習禪定。當時,讓大師担任般若寺的方丈,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讓大師發現他修習定工夫,便上前探詢地說:「你學習禪定是為了什麼?」師很認真的回答:「為了成佛!」讓大師聞言,便去取了一塊磚,來到師所住的庵前磨動,師見了感到非常的驚異,不禁探詢地說:「你磨磚幹什麼呀?」回:「想磨成一面鏡子!」師說:「那怎麼可能呢?」回:「我磨磚不能成為鏡子,你修禪定就能成為佛嗎?」師:「哦!」一聲,忽然有所感悟,便追問道:「要怎樣才能成佛?」

讓大師聞言,嘉許地點點頭,並開導著說:「我且問你,像牛拖車子,如果車子不動,是鞭策車子?還是鞭策牛呢?」師默然。讓大師接著說出一番道理來:「你應該瞭解修習禪定的目的,所謂禪定是止妄的一種方法,並不局限於坐臥的形式;而欲求成佛,就不是專習禪定可以達到目的地的,因為佛是一種覺悟徹底,行解圓滿的境界。它的方法是沒有取捨執著,沒有局限狀態,假使一味地以禪定來決定成佛,結果必然是失敗的,永遠也步不上佛的道路!」這一番道理像春雷過頂,擊醒了師的愚迷,使得師開啟了智慧之門,在佛法的義理中,窮求力究。師侍奉讓大師十年,才離去,而師終成為六祖下唯一為後代所讚歎、絕無僅有的「祖師」──馬祖。

自此以後,師曾數次遷居,最初駐錫江西建陽佛跡嶺,後遷至臨川,又至南康的龔公山;廣開法筵,接引眾生,荷担如來家業,為慧燈的延續奮鬥。

師接引後學的手法奇特,往往於言句下把它的機智發揮到顛峰。有一次,有位僧人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呢?」師笑了笑回道:「為了止住小孩子的啼哭!」問:「止住了啼哭時又怎麼樣?」答:「那就是非心非佛了!」問:「除了這兩類人,又怎樣指示?」答:「對他說不是物!」問:「忽然遇到超過這三類的人,又怎麼辦呢?」答:「教他於自性中體會大道!」

上白下雲老禪師在《禪林寱語.馬祖道一禪師》一文謂:這一段話初看似是沒有立論,無有主見,顯得有些紊亂的樣子;其實,這正是禪法中最最活潑的精神表現,也就是禪師們「應機說法」的手段。由於學人的根基不同,智慧有別,必須像藥物與病症,依情形而行治療,這樣才能有助於學人。不過,在參學者的立場,千萬不能為善德們的「不定法」而生起迷惘;只要承受了法要,便一心依法修持,任管其他同參所學的言句有異,也不為妄想,分別,執著所動搖,正像師的學生大梅法常禪師一樣:「一心不亂,體悟現前。」

大梅去參訪師時,曾提出一問題請教:「怎樣是佛呢?」師簡要地答:「即心即佛!」大梅聞言,即得感悟,於是柱杖上山,一心不亂的體悟現前,畢竟「即心即佛」的道理,為禪法的圓覺而洗鍊精勤。師知道了大梅的情形後,便叫一個學生考驗他;那學生應命前往,到了大梅住的地方,便問:「大梅法師,你在馬祖那裡得到了些什麼?」大梅聞言,毫不隱瞞地回答:「他教我即心即我!」僧說:「馬祖的教法現在改變了!」問:「怎樣改變的?」回:「現在教人是非心非佛!」大梅不由大聲地回答:「這老和尚作弄人沒個完!我管他什麼非心非佛,我只知即心即佛!」那學生把經過情形向師報告,師讚歎說:「梅子已經熟了哩!」也就是說大梅已經開悟了,這正是一心不亂,體悟現前的成果。

此外,師對付百丈懷海的手段,既狠心又有趣,有一次,師徒二人在寺外散步,忽然看到一群野鴨子從頭頂飛過去,於是,師靈機一動,故意問懷海:「飛過去的是什麼?」答:「是野鴨子!」問:「飛到哪裡去了?」答:「飛過去了!」師忽然伸手扭住了懷海的鼻子,使懷海痛得不可忍,便大聲地呼痛,可是師並不放過他,仍然追問著:「說呀!難道又飛過去了麼?」懷海聞言,有所悟,回到房中,不由地放聲大哭;同參們見了,問長問短的追問他究竟出了什麼事,他不得已,只好說:「是老和尚扭了我的鼻子!」問:「是你做了什麼吧?」懷海不願作辯,僅回答:「你們去問老和尚就知道了!」於是,大家去問師,師卻告訴大家:「他自己的事自己知道,你們問他吧!」同參們又回來追問時,卻見懷海的表情急劇轉變,突然發出哈哈大笑聲,使大家深感奇怪而問:「你先前在哭,怎麼現在又笑了呢?」懷海一本正經的說:「是呀!我就是先前哭,現在笑啊!」大家聽不懂他說什麼,便分散離去。第二天,當集會大眾說法時,師才登上座位,懷海便收起坐具離去,師見了,隨即下座返方丈室,懷海隨後也跟了過去,師詢問:「我正要說法,你為何就走?」答:「因為你昨天扭痛了我的鼻子!」問:「昨天你想到了什麼沒有?」答:「今天被扭痛的鼻子已不痛了!」問:「那麼,昨天的事你已經體悟出來了!」

《禪林寱語.馬祖道一禪師》中說:「體念現前」是道一禪師接引人的特出手法。「追求真我」是道一禪師教化人的超然旨趣。他使用釣魚的方式,先引誘學人上鈎,然後猛一收線,把學人提出水面,離開迷惘的世界,讓學人在現前痛苦的環境去體念,分辨出什麼是假我(色身),什麼是真我(法身),然後抖然一鬆釣鈎,依舊把學人沉入水底,任其自由自在,生活於微妙的實相中,卻顯現出無相的妙心,而無礙,自在,無念於真常的淨樂世界裡。這就是大善知識!

大曆四年(769),師駐錫鍾陵(江西進賢)開元寺,是時學人雲集,入室弟子有百丈懷海、南泉普願、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後各為一方宗主,散佈天下。

禪門甫啟時,禪僧皆寄居律院,法制有限,不得別住而齟齬時生,皆以為苦。師乃創立叢林,以安僧行者,由是宗門益盛,禪宗至此而盛大。師在洪州弘傳懷讓禪師的宗旨,故稱為洪州宗。

真元四年正月,登建昌石門山,經行林中托付後事,於二月四日示寂,世壽八十。師因於江西闡揚南嶽系禪風,亦稱江西禪,故以「江西馬祖」聞名於世。師之言行,後人輯有《馬祖道一禪師語錄》、《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各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