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一點心,人生就會少一點問題!

    手機裏傳來簡訊一則:「爸!剛剛想著你對我跟慈慈的付出跟疼愛超感動的,一時不知從何說起,簡單來說,爸爸!真的好感謝你,好愛你!你是我認為全世界最好的爸爸,啾~~親一個。」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65期2012年3月刊

文/淨尚

手機裏傳來簡訊一則:「爸!剛剛想著你對我跟慈慈的付出跟疼愛超感動的,一時不知從何說起,簡單來說,爸爸!真的好感謝你,好愛你!你是我認為全世界最好的爸爸,啾~~親一個。」

有著得自母親熱情率直開朗性格的女兒小眉是七年級末段班小龍女,但目前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三歲大的外孫女慈慈,個性傳承自外婆與媽媽,每次遠遠見到頭髮束成一對包頭,裝扮得像隻蝴蝶的慈慈朝向自己懷裏飛奔而來,總有時光錯置的驚異感覺,彷彿回首中又見到了三歲時小眉的童年身影。為什麼這個影像會如此深刻留在腦海裏?是不是因為那是自己與家人之間,「認真活在當下」的珍貴時刻?而這樣的美好時光,卻又如電光石火般一閃即逝?

手裏抱著隔上一陣子便讓人覺得手沉重不少的外孫女,聽著小眉不住地叨唸媽媽經,看著身旁這個挺著七月胎兒,手腳俐落打點出門時必備幼兒用具的年輕媽媽,這個世間與自己骨肉相連的親人,心念中生起的竟是處處空白的記憶斷層。小眉上幼稚園的歲月,正值工作生涯的爬坡階段,鎮日忙得沒日沒夜,就連在小眉最重要的結業典禮當天,也只能趕去抱抱她,親她一下便匆匆走人,小眉臉上堆著燦爛笑容揮手向大忙人爸爸道再見。在那樣年紀的孩子心靈裏,勉強讓孩子學習「體諒」會不會是過於沉重的一堂課?但隨著日後國小到國中的近十年間,小眉過著「父親缺席」的單親生活,其間歷經的生活煎熬,確實也讓她磨出比同年齡大女生少有的洞悉人性世故的生活韌性。

有時父女外孫女三人外出餐廳用餐時,言談間的內容常常是:「最近天氣不穩定,要多注意保暖多吃提昇免疫力食物。」、「慈慈的乳牙又長出幾顆?」、「幹嘛出門吃個飯要把一張白淨淨的臉搞得像調色盤?」在聆聽女兒針對問題滔滔不絕論辯無礙的神情,內心也在思考與女兒之間的「代溝」問題是否有化解的空間;但父女之間親情的疏離感,才是彼此共同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有一次小眉在不經意間說道:「以前小時候看不懂你們大人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決定,但現在回想起來,很多當時不了解的事情開始慢慢明白了。」

生平第一次,刻骨銘心感受到自己心愛的女兒真的「轉」大人了。

當年為了解決因夫妻雙方錯誤的投資作為累積出的巨額債務,妻以不拖累雙方為由,主動提出終止婚姻關係的要求,以方便她處理債務,為了減輕家庭財務危機對女兒求學生涯的影響,決定配合妻的償債規劃,開始將自己名下即將遭法拍的不動產進行脫產,自己成了中年失業的無殼蝸牛,生活重心由台北轉進到桃園。隨後又因為要照顧年邁雙親,開始嚐試不同性質的職業生涯,這期間與女兒相聚時刻少到每月只一兩次。

四年前,女兒嫁人了,女婿是女兒國中時期同年男友,目前是低階半職業軍人,岳父是思想前衛每天在家上班的中產階級,女婿供職地點在龍潭軍團部,離岳父在龍潭購買的住屋不到十分鐘車程,離自己目前的住處也不到二十分鐘車程。因緣際會的安排讓自己有了彌補過去與女兒的生活斷層的機會,外孫圓圓選在民國百年教師節當天出生,看著女兒一付熟手媽媽的俐落身手,安適地融入夫家及公婆的生活步調中。內心常在思索著:如果當時自己執意於財產分配的「公平」性,不幸走上司法解決途徑,自己如今能有機會再與女兒保持親情聯繫嗎?

圓圓滿四個月大時的某天,第一次跟著慈慈姐姐來到小人國主題樂園,躺在舒適嬰兒座車的圓圓忽然哭鬧起來,由於女兒剛替圓圓餵過母奶,之前也換過尿片,當下直覺認定是寶寶腹腔脹氣不舒服,便抱起圓圓放在肩上用手弓掌輕拍寶寶背部讓他打嗝排氣,未料熟手媽媽小眉在一旁氣定神閒出言酸老爸:「他這小子今天哭鬧時間還不夠長,你現在哄他安靜下來,回到家裡我今晚就不用睡了,讓他哭到有剩啦!他現在除了哭還有什麼機會好活動筋骨?」雖然還是堅持讓四個月大只能用哭聲表達意見的外孫,繼續接受外公拍背,事實証明圓圓果然也打嗝了,但內心深處仍感受到在女兒言行中「學」到很多新東西。外孫女慈慈一路伴著弟弟圓圓卻從不黏著弟弟,因為她要學媽媽一樣照顧好她懷裏的娃娃北鼻,熟手媽媽小眉說這是從醫師那裏學來的絕招。

孩子有轉大人的時候;老年人何嘗不會有返老還童的境相?

意念又轉到自己的母親身上,有一回向千佛山桃園講堂上若下知師父請教,談到自己母親的若干有所執的現象,在知師父的棒喝下,才驚覺問題出在自己缺少耐性,在改變面對母親無止盡情緒性語言的態度後,開始有了思索隱藏在雙方情緒背後的千頭萬緒,如同堆滿母親房間內打上層層死結的各種雜物包袱般,有多深的污垢,就只能用相對等的時間精力來化解,就算要花上生生世世功夫,也只有無怨無悔。

雲老和尚曾在一次佛學禪修營課堂上講:「人會來到這個世間,基本上就錯了;但如果能多用一點心,就錯不了了。」

如何在緣境中觀照起心動念,既然改變不了身為人身的現實,唯有善用五蘊想行之間調理,不斷從生起的念頭中思考,認識分析,當自己處在能面對問題思考時,是否就已經從無明中朝向「無無明」邁進一小步了呢?至於是提昇還是增上?

想想雲老和尚的慈悲提醒:「佛法不在一加一等於幾的問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