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上)

今天來談“心性”。“心”,是每個人的“我”;“性”,就是本質、本體,談“心性”也就是談每個人的“我”的本質、本體。必須要知道,從業力形成的心性,我們如何去清淨,轉為道的心性?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自我意識,以自我為中心,一個人能不能成就道業?就在“我”能不能調理得好!心,可以造業,也可以辦道;我們的心在運作時,是造業?還是行道?如果由業與道的相上去認識的話,即使於道的理法有所認識,可是在行為上不一定是道;有時候看起來,好像是在業上運作,如果結果是好的,反而是道。這話怎麼說呢?舉個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跟人或事打交道,當心沒有跟人與事打交道時,心是平靜的,一旦跟人與事打交道時,心就發起了作用,這心的作用如果不曾經過佛法的修養,沒有熏習過佛陀的道理方法的話,那肯定的,即使自認是道,所做的還是業;為什麼?因為佛法不在乎過程,在乎結果;有時過程上看來,可能有一些不是很圓滿,但結果如果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好處的話,自然所做所為都是道。可是人有個弱點,只要涉及到個人的利害關係,就會忘了道,就會隨著緣境不斷地造業,什麼緣境?就是凡跟自己有利害關係的那些人與事。

人、在現實生活中,離不開人與事,比方,我常說菩提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亂,事實上那只是相上的認知,有沒有發現,它真正的面目是什麼?當然,不可能說菩提寺都是好的或都是壞的,即使是一個家庭,它的成員也有好有壞,問題是在於什麼?如何能使壞的轉變為好的,使好的更好,那才是對人與事的認知所產生的一個心態。否則的話,只是看團體的短處就否定,認為就是亂?就是不好?結果,於所見、所聞、所感受到的,從中究竟得到了什麼?!可是人都很容易自作聰明,看到、聽到人家的缺失,好像自己蠻有修養;其實對別人一看就道是好是壞,這不是一個有修養的人所應有的心態;而是看到不好的,你是希望他好還是更不好?才是表現你個人修養之時!我常常對人說:菩提寺是一個最好修行辦道的地方,如果你有一份道心的話,即知此言不虛;如果只是從表相上去看,認為「這個環境很好,人都很好,很好相處」……就認為這是個很好的地方,請問你能學到什麼?能體會什麼?又能發現一些什麼?對自己能有什麼幫助?如果不這樣深入去做認識的話,那只是在表相上打轉。

在電視上常可看到,有些人表現得很不好,我們就認定這是一個壞人,可是認識他熟悉他的人,當你在講他不好,甚至說他是壞人時,認識他的人在一旁會說:「他在家裡不是這樣,他平常待人也不是這樣,他是一個孝子。」你聽到後,原來的看法會改變嗎?還是會說:「原來是個孝子?是個好人?那他為什麼表現得那麼不好?」像國會立法委員開會時,吵架甚至於打架,你們看到的是表相,可曾知道一旦會開完了散會時,原來吵架吵得很厲害,甚至於打架的這兩人,在門口竟然會說:「我們喝酒去」?……那你看到在議會裡,跟他們下班之後所表現的,你能做個結論嗎?一定還是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看法。

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自我意識,完全憑自己的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直覺的去感受,不肯去思考,也不願多花一點時間與對方相處,去做進一步的認識。我為什麼要講這些話?因為我們是學佛的人,尤其都是學菩薩法、行菩薩行,那能夠面對這些相上的問題直接就去起分別、生執著,去強調自己的自我意識嗎?!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他的修養愈高自我意識會愈淡,愈沒有修養自我意識會愈強,大家就可以去思考,自己的修養到達了什麼程度?所表現的是什麼樣?認識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發現優點就很難,為什麼?因為自我意識太強烈了!只會說「應該、不應該」,「這個人他應該怎麼樣啊,喔!已經出家了,不應該怎麼樣……」那不是一個修行人於心性上的表現!六波羅蜜裡強調「忍波羅蜜」,不是人家罵你去忍,人家打你去忍,而是你看不慣時,你的自我意識要能夠做到什麼?──多用眼睛、多用耳朵、少用嘴,自我意識的表現就是在用嘴比用耳朵、用眼睛還多。最後吃虧的是誰?倒霉的是誰?那叫修行辦道嗎?!

我在台灣,到目前為止,網站上常常還有人批評我,甚至於有一點瞧不起,如果面對這些問題,我要跟他們去搞個清楚,我告訴你,剛好讓對方達到目的!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因為自己不能出名、自己沒真正的本事,專門找那些有身份、有地位、名氣很大的人來挑毛病,如果你跟他吵,他是求之不得。你們看很多人莫名其妙,不管是對政府領袖、高級官員,甚至於有錢的人,專門找這些人的毛病;你找毛病、找到了又怎麼樣?戒律裡有一個可以說是最好的方法:「默擯」!“默”是沈默,不用嘴;“擯”是把這些排除出去,不是用言語去指責、挑剔人家。這個人有沒有修養?往往一句話,很可能叫對方跳起來,如果對方聽你一句話受不了跳起來,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毫無學佛的修養。忍波羅蜜,絕不是一般所講的:「我要忍耐,抑制自己不要發作,壓迫自己不要表現出來」,這不是忍波羅蜜;是要能夠把問題化解掉,才叫做忍,絕不是去跟人家爭論,絕不是去把人家說的搞一個清楚;“忍而化之”,不單單是要把問題化解掉,而且是要把自己內在心性上的自我意識一并化解掉。尤其一個出家人,在修行的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愈多,還能夠忍而化之,一關一關過去,累積起來,就會有很好的修養,如果不如此,那永遠只是一個世俗人,即所謂的凡夫眾生。

通常一個自我意識太強烈的人,就是從來不願意去調理心性的人,結果自我意識就越來越強烈;因為心性不清淨,心性裡存在的都是業、沒有道!業、肯定結果是苦的,如果能夠化苦為樂,轉業成道,才是我們出家學佛修行,真正有了一些所謂的功德。絕對不能夠一味的自我意識,如此你的根本肯定都是一些污垢、一些障礙,甚至說得嚴重點,都是一些無明煩惱!你們想一想,當沒有人的時候,一個人很清靜的時候,想想從你出家到現在,你有多少無明?多少煩惱?有多少怨恨?多少的不平……?有沒有反過來自問,自己的修養在哪裡?!好的修養,並不是神通妙用,好的修養是當面對人與事,你的心性表現時,缺失愈來愈少,少到最後,就是「清淨」了!“淨業”是什麼意思?就是要清淨我們的業力,業力沒有了,當然所顯的就是道,到最後連道也不需要了,只不過那境界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心性的表現如果是:能夠造業機會愈來愈少、愈來愈輕微,於道愈來愈提升,那才是一個修行人!如果只是靠一些經典,靠一些法門,心平氣和的時候都做得很好,但是業的習氣一來,就火燒功德林了!

尤其,千佛山跟外面最大的不同點是:我給予你們很大的空間,可是你們不珍惜,不去利用空間,不去學習如何在空間中去調理自己、修養自己;相反的,空間太大,懶散也愈來愈多,是非也愈來愈多,自我意識就愈來愈強,常常連跟自己沒有關係的、沒有利害的事情,都還要表現一下自我,好像自己很能幹,這個不對、那個不可以……;說個例子,這次印農民曆,原本預定菩提寺最少要三千本,結果就有人說:「要這個有什麼用啊?外面那麼多人在印,人家都在送,我們為什麼要花這個錢?」可是當你講這話,有沒有看過農民曆裡的那些內容,裡面做了多少文宣?一本農民曆從年初一到除夕,都可以看到,「作文宣、作廣告有那麼大的效果嗎?」菩提寺有時候做大法會,我們信徒只有幾百個人嗎?到時候,這個拿一本,那個拿一本,甚至還有人要多拿一些送給別人,印那麼幾百本,怎麼分給人家?最後造成什麼?別人不歡喜!自己本身不知道如何把我們介紹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也不會說怎麼樣做一些對千佛山更有利益的事,你們腦袋瓜裡有這種意念嗎?常住安排的職務我就做,就認為已經很了不起了?有一些信徒跟我講:「千佛山什麼都好,可是師父們都不理會別人。」這叫做行菩薩道、發菩薩心嗎?不錯,你不要行菩薩道、也不要發菩薩心,只願意做一個聲聞乘,打定成羅漢就好,……成羅漢那麼簡單嗎?成羅漢要斷無明煩惱耶,最後要到達無學位,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可學的了,一切我不去傷害別人,我管我自己,這一輩子修養好,我也不管別人!」可是你們想想,這是在修什麼行?修聲聞?修菩薩?修什麼?四不像!最後還是個凡夫之身,以凡夫的心性在過日子,本來這樣也還可以,可是還不滿足,那個自我意識還經常要表現,要去傷害別人,甚至於傷害了別人,自己還不知道。

在電視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節目,以糟蹋別人為娛興,當別人不歡喜表現出來時,「唉!我是開玩笑啦!」就拿那個做結論?!那我們的作法呢?「我是為你好啦!」為人好,好在哪裡?自己又好在哪裡?甚至於根本就不相信別人……我可以告訴你:「不相信別人的人,就是不相信自己。」這句話很值得你們思考!「為什麼不相信別人的人,是因為根本不相信自己」?很簡單嘛,一天到晚擔心別人怎麼樣、別人怎麼樣,如果你自己不怎麼樣的話,擔心什麼呢?就好像小偷、強盜,他偷要偷有錢人,他搶要搶有錢人,他絕不會搶窮光蛋、偷窮光蛋,那你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呢?我講這個很有錢,是有智慧、有修養,人家嫉妒你,那還說得過去,自己什麼都沒有,擔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