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止觀」心得感想

                                                                                                                         文/淨琢

想著止觀法門運用的瓶頸,為何煩惱大到一個程度整個人就卡住了?故重新翻閱老禪師《修行法要》這本著作,發現有好幾個重點整理如下。書中提到轉煩惱為菩提的方法有二:一、「淨色」的階段,分兩個層次(一)提升受的修養;(二)想行加大間隔,提升想的修養。二、色心不相應行,五蘊無我,受想滅盡。

書中提及「在色蘊已經形成,受、想亦已生起變化,我意識發動了分別作用,此刻利用間隔,調理受想」,故提升受、想之修養,我把它區分為受的階段及想的階段。我們常有這種經驗,一句話聽在不同個性的人耳中各有不同的感受層次,有的人感受良好、有的人感受不好,感受良好的人,會產生其正面的想法,故其想行間或許不太需要有間隔,也不會造作成惡業,反之,感受不好的人,想行間確實需要加大間隔,藉由自身對法的知見調整其想的內涵,故受的層次雖不高,然若能在想的階段提升其內涵,亦能轉煩惱成菩提,若是想不通,則「心痛」必然形成不良的結果,不通則痛!

又故,若藉由想行間加大距離後提升想的修養,又會轉變原先受的感覺,提升了受的層次,想行兩者可以是一種良性循環,但若轉不過來,則變成惡性循環,想好想壞都在一念之間,便是在心性的調整。書中提到一句總結的話語「色蘊中是煩惱,受想中依於業,則隨煩惱而轉,行識處於煩惱中;色蘊中是煩惱,受想中依於道,則轉煩惱而成菩提,行識處於菩提中」。

可不是嗎?多少的計較、執著,有意無意的流轉著。若非刻意的傷害,或許可以不用太過計較、執著,若是刻意的傷害,要作到「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就有難度了,又若是一連串的刻意傷害,仍要慈悲為懷,真的會被訓練成佛菩薩。書中又提到:「色予以認識、了解,調適心、念的計較和執著,轉變成化解,顯現空義」。就是第一種淨色的功夫。曾經試想過六道眾生的我們,若每一個人每一輩子的某一個苦惱事件,都向菩薩訴苦求幫助,我們無量劫的時間都是這樣子不斷犯錯,但菩薩卻要不斷的看著你犯錯,跟你說道理希望你改變,但換了個人身照樣錯,你說這菩薩煩不煩啊!更何況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不是只有一件事情跟菩薩訴苦求幫助,僅僅當個垃圾桶也夠菩薩耳朵痛的了。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多大的悲願力!

第二種淨色的功夫,書中提到「一個修養有素的行者,往往色心尚未相應,色蘊不曾形成之前,即能主宰色法,自我意識便不會生變化、起作用,憑藉觀照的功能,色與心便可以不相應行」。如此則可隨心自在、隨緣無礙。我讀到這段,總感覺這觀照的層次修養是神祕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我可以理解的層次是有感受,若是不好的,頂多轉化成「我不在乎或我不跟你一般見識」,屬於比較不正面回應的方法,但潛意識裡色心還是相應了吧!

第一種是比較容易操作,但要提昇到較高層次仍須拋棄很多的自我,第二種對我來說應該是不曾經歷過的遭遇。面對這人事詭譎多端,人心猜忌、仇恨、嫉妒的社會,我們可以從老和尚的止觀法門中體取多少,認真的做,目前也只停留在某個階段,這個環境要考50分很容易,但要多個一分,少一分計較、執著,真的要憑本事。

而我把自己放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