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種大禪

《地持經》中說:

  菩薩既憑弘誓,利益眾生,則當進修深廣大行;然深廣之行,莫若禪定。言禪,則一切皆攝;所謂若諸菩薩,成道後轉法輪,入涅槃勝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說此九種禪定之相。

  一、自性禪:於菩薩藏,即菩薩所法藏,其聞思過去所行、於世出世間之善者,一心安住,或止或觀,或五蘊調理;亦即自心所起,不假外求,成就平等智慧功德。

  二、一切禪:即一切自化化他之諸法行,約有三種。於涅槃,現法樂住,離諸妄想,離染著相。於三昩,現正受住,依教如法,信受奉行。於眾生,現慈悲住,凡所功德,彼此分享。

  三、難禪:禪那之法,不易修治,約分三類。於禪定,哀愍眾生故,入三昩,難得勝樂自在。於成就,興發三昩故,入不思義境,超越聲聞、縁覺之上。於果證,遠染離著,長住禪悅法喜之境,得無上道果。

  四、一切門禪:禪門攝一切法,故說貫通三藏,約言四處。於觀法,有覺有觀;初發心因某緣而覺,次深入認識而觀,同於色界之初禪。於喜俱,法喜之心共發,同於色界之二禪。於樂俱,喜乃表,樂是內,勝妙意念,同於色界之三禪。於捨俱,心識平等,捨善惡愛憎分別,同於色界之四禪。

  五、善人禪:即言大善根行者,於一切善法,無所不攝,約分五要。於味著,不樂住禪定之味,但勤精進。於慈心,愛念眾生,心與禪俱發。於悲心,愍諸眾生,心與禪俱發。於喜心,眷顧眾生,離苦得樂之心與禪俱發。於捨心,關注眾生,怨親平等之心與禪俱發。

  六、一切行禪:謂一切大乘行法,無不盡攝。諸如:善法、無記化度、止分、觀分、正念、自他咸利、神通功德、相緣通達、理緣明徹、靜緣洞察、法緣圓融、名相知義、法樂清凈、行止威嚴、遊意自在。

  七、除惱禪:即是滅除煩身惱心之行禪。例如除病,因此禪定,能除地水火風所起之病苦。如興雲雨,因此禪定,能興雲雨,消滅災旱,救助饑饉。如咒術所依,因此禪定,能除毒害、霜雹、寒熱、鬼魔等之苦患。如等度,因此禪定,能濟諸恐難,及水陸災禍、人非人等之一切恐怖。如饒益,因此禪定,能使曠野飢渴之遊魂,得到飲食。如覺悟,因此禪定,能開啟迷惑眾生之覺悟。如調伏,因此禪定,能以利樂調伏眾生。如等作,因此禪定,能令眾生所作,悉皆成就,亦即心想事成之意。

  八、此世他世樂禪:修此禪定,能令行者悉得現在、未來一切之喜樂。因此修養,得神足變現通力,能調伏眾生。因此修養,能隨順說法,契應根器,調伏眾生。因此修養,得正法教誡,能依教如法,調伏眾生。因此修養,現惡業惡趣;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眾生,開示棄惡遷善之道。因此修養,得辯說正法;令眾生開啟覺悟,受無限饒益功德。因此修養,得正念恆住,令眾生不邪見,不失正念,法樂自在。因此修養,得本理行議論之智,令心不顛倒,造微妙偈頌,正法久住於世。因此修養,具足技藝、書數專業,開發妙智,攝度一切眾生。因此修養,得光照惡趣之能,放大光明智,普照修羅等眾,暫息苦惱,厚植菩提善根。

  九、清淨淨禪:修習此禪定,終得煩惱業惑斷除清淨、唯清淨之相,須亦不可得,故說清淨淨禪。所謂清淨淨者,諸如世間清淨淨,不味著,不見染污相,淨相亦不可得。復如出世間清淨淨,一切聲聞緣覺所修之定,已無染著滯礙之情識;於此情識之相,亦不可得。復如方便清淨淨,權宜演說妙法,化度眾生不為法執,已能清淨無礙;於此淨相,亦不可得。復如根本清淨淨,於色界四禪之根本,已得無礙自在之清淨;唯此淨相,亦不可得。復如根本上勝進清淨淨,亦即是增上清淨淨,於此殊勝增上之相,亦不可得。復如入住力用清淨淨,於此禪定,或入或住,力用自在,無染著相;唯此清淨,亦不可得。復如捨復入力清淨淨,於此禪定,捨而復入,力用自在,無染著相;唯此清淨,亦不可得。復如神通所作力清淨淨,於此禪定,能以種種神通力用,示現自在,利益一切,無染礙相;唯此清淨,亦不可得。復如離一切見清淨淨,能斷常有無諸見,一切悉皆遠離,無染礙之相;唯此清淨,亦不可得。復如煩惱所知障斷清淨淨,於見思、無明惑,所知障理之智,悉已斷滅,更無染礙,得解脫清淨;唯此淨相,亦不可得。

  如是九種大乘禪法,出自《菩薩地持經》中,第六〈方便處忍品〉,乃羼提(忍法)波羅蜜所分類;應作自性忍法,或清淨忍法,於法界次第初門,乃出世間上上禪中之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