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淨土法要&普門品

    彌陀淨土法要

    以淺近語意、提要闡釋「彌陀淨土法要」~法藏比丘立四十八願,帶業往生、念佛法門等法義,引領修學者依願同登無量光佛剎...

    普門品

    導引契應普門品的佛子們,學習持念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願力,方便說法度脫眾生的智慧,精進修養成就自在的功德。透析經文意境中蘊含的法義,進而調理自心,改變自我,化解眾諸煩惱苦厄。

  • 定價:$250 售價:$225元
  • 加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精采內文試閱

彌陀淨土法要

 前 言

談到淨土,台灣目前比較淡了,民國五十、六十年代時,修彌陀淨土比較普及。

對「淨土」先要有個認識,談到淨土,不能說只有彌陀淨土,其實,凡所有佛所建立起來的願力世界,可以說有百千萬億的世界,這些地方都是淨土。除了佛建立的願力世界是淨土之外,也有菩薩淨土。菩薩淨土與佛所建立願力世界的淨土有什麼差別呢?要知道,佛建立的願力世界本來就是一個淨土世界,可是菩薩本身是並沒有願力世界的。

 從很多經典上面的一句話可以知道,「心淨即佛土淨」。佛土的「佛」字,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心能淨,這種覺悟的意念自然就會生起,這是指菩薩淨土來說。為什麼要這麼強調?因為菩薩沒有願力世界,只有成佛的佛才有願力世界;所謂一佛一世界,是以佛來說。從經典上還會發現,通常講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為什麼又稱為人間淨土呢?還是從「心淨即佛土淨」這句話來的。這是對「淨土」先要有的一些簡單的認識。

 淨土在中國,最早是慧遠法師所創立的。在江西廬山建立起蓮社,現代的人可能很難想像,那時候建立的蓮社,只不過是一個茅草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子。集結一些對淨土有興趣的同好在一起。所以只要提到慧遠法師,會談到廬山結蓮社的事,為此有人稱慧遠法師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

 從慧遠法師慢慢傳承下來,到後期,民國時代,談到淨土的權威者,反而變成印光法師。如果淨土宗以排名來講,印光法師應該是第十四代,也有人說是第十三代,差別在哪裡呢?也就是忽略了與印光法師同時期的,另外還有一位,可是大家都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在什麼地方。所以我才說,印光法師應是十四代,是關係到過去我在大陸行腳,到江西東林寺的時候,聽到東林寺有一位隱者,專門修彌陀淨土,而且完全照著淨土裡面的三部經典,按部就班,也可以說依教如法在做。

 為什麼談到這位呢?因為很多人談《往生論》時,舉一些淨土的成就者為例,總會提到一位叫做無名氏。所提的那位無名氏,就是在江西東林寺,發揚彌陀淨土的一位高僧,他沒有結蓮社,也不是以東林寺作為弘揚淨土的道場。東林寺對面有一個地方,叫做西林寺,旁邊有一個塔,有人叫做華塔,也有人叫極樂塔、彌陀塔。離開東林寺,隱居在這個塔專修淨土。隱居之前,弘揚淨土,推展得非常廣,廣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從江西、兩廣、兩湖,幾乎在長江以南一帶,都是以他作為依歸的出家法師。那時候,印光法師是在江浙一帶推展彌陀淨土。

 以年代來講,這位無名氏比印光法師還早,可是,為什麼淨土宗沒有他的排名呢?是因為他本身,到後期隱居之後,沒多久就往生。通常在佛教界有修行的人,往生的時候會得到一些法身的印證。法身的印證是什麼呢?譬如舍利子、舍利花或者一些舍利的顯現。可是,這位無名氏往生之後,沒有火化,也沒有土葬,他在彌陀塔裡面究竟往生多久了?沒有人知道,這是我所知道的一些概況。人家發現時,他是盤坐在那個塔的第一層,好似活著一樣,只是少了一口呼吸而已。當然不是要作淨土所謂第幾祖、第幾祖這種紛爭的問題,但至少要知道,在同一時代,有一位比印光法師稍早提倡彌陀淨土的這位無名氏。

 彌陀淨土,當然是指阿彌陀佛所建立起來的極樂世界。彌陀淨土與其他淨土有什麼差別呢?阿彌陀佛沒有建立起願力世界之前,也就是還沒有成佛之前,是以四十八大願預約他未來建立起佛世界的一個願力世界。所以有很多人說到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其實是不對的;阿彌陀佛是成佛之後的佛號,成佛之前並不叫阿彌陀,他成佛之前是一位比丘,叫做法藏比丘。

 

普門品

現在開始,介紹《妙法蓮華經》裡面的一品--〈普門品〉。

《普門品》在《法華經》裡面,可以說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一部經,幾乎只要是學佛的人都會去接觸它,而這一品的重點,是在介紹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功德力,也就是菩薩的修養。

 先看普門品三個字,何謂普門?普就是普遍的普,門就是一個門徑或是法門。也就是說,這一品裡面所說的道理方法,是普遍都可以去學習的,都可以從裡面得到利益的,所以在《法華經》裡面特別提出《普門品》這一品,這在中國早期,尤其是江蘇、浙江一帶,是最為普及的一品經文;在台灣,《普門品》也是非常普及的,是大家都喜歡讀誦的一品經文。我們現在就從《普門品》的經文來開始,一方面作文字的詮釋,一方面介紹它的法義。

 《普門品》,從經文上面,除了詮釋,必須要知道法在哪裡!通常一部經典有它的道理與它的方法,但如果只是從文字上面去看經文的道理方法,是很不容易進入的。過去我講《金剛經》,通常都是用概念,可是到後期,很多學佛的人對我說,希望能夠從文字上面也做一些解釋,道理方法也需要。所以,最近這一兩年來,我就改變了很多;現在還是從經文上,一方面詮釋它的文字意義,一方面詮釋經文裡面的道理方法,首先看--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就是講那個時候,不一定是什麼時候,是指釋迦牟尼佛介紹《妙法蓮華經》的那個時候。無盡意,是一位菩薩的名字,他也是在這個法華會上,與會聽佛陀說法的一位菩薩;這時刻,他從座位站起來,偏袒右肩…。

 如果不知道佛陀那時代穿衣服的情況,就不容易了解其中含意。佛陀那時代所穿的袈裟,與目前泰國僧侶所著,大體上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在世平常披的衣服,除了左臂是遮起的,右臂也是遮住的;這裡談偏袒右肩,也就是說,把右邊的肩膀袒露出來。可是為什麼要偏袒右肩?問題就因當時釋迦牟尼佛時代說法,曾經有外道婆羅門對釋迦牟尼佛非常不滿,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的時刻,可以說是一個革命者,也是改革者-把不合理的,不平等的,貧富不均的,階級相差太大的,種種不合情合理的改革。

 在印度,婆羅門總認為自己是非常特殊的種族,自稱為-他們的祖先,是從天的嘴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後期釋迦牟尼佛,提出很多改革的方式,婆羅門就非常不滿意,曾經派人把刀藏在肩膀下右脅這個位置,準備要刺殺釋迦牟尼佛,那件事情發生之後,凡是要面對釋迦牟尼佛,不管是頂禮供養而接近他,都必須要偏袒右肩,這就是它的緣起。談合掌,就是兩個手掌,十個指頭併攏,靠在一起就叫做合十,可是佛教有些怪現象,不只是出家的,在家的,當然還有很多不是佛教徒的,都是用單掌,豎起來打招呼,這是非常不應該的,違背了佛陀所制定的禮貌。所以合掌,一定是兩個手掌合起來,十指頭靠近,這樣才能夠叫做合十禮,或合掌。

 這段文字是說,無盡意菩薩從座起來面向佛陀,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說;「而作是言」就是向佛來說,說什麼話呢?「世尊」這個名詞,要解釋一下,「世尊」在梵文中間叫做「薄伽梵」,意思也叫做「如來」,或是為世所尊敬的聖者;所以後人認為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為世所尊重,所以稱為世尊。

 他說什麼呢?問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是依於什麼樣的因緣,名字叫做「觀世音」?人人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好像是救苦救難,真正名字的來由是什麼?所以這個時候--